除了讓自己的手下去勾搭西軍之外,李慢侯自己這幾天其實也在跟西軍將領來往。
很正常的來往,吃吃喝喝,但卻有目的性。
大多時候是李慢侯以地主的名義做東,極少數對方回請。
王淵、辛道宗、劉光世、楊沂中、張俊、苗傅等等,這些青史留名的,沒留名的將領,李慢侯都請遍了。
目的公私兼顧,私的一方面,面對一群傳奇的將領,好奇心是難免的,更何況李慢侯的歷史好奇心格外重;公的一方面,日后他也是要抗金的,跟這樣一群同僚搞好關系,關鍵時刻那個人幫他一把,就值回這些酒錢了。
即便沒有未來的收益,其實李慢侯已經收回了成本。他請王淵、劉光世這些大將紛紛都去他軍營里看過,看他的軍隊演練,軍容等等,希望這些人能提出意見。這些家伙果然眼光獨到,其他人見了李慢侯的軍隊,一般也是夸贊,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這幾個家伙,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眼睛發(fā)直,直言是上好的好兵,能打硬仗。李慢侯請他們提意見,他們提了不少改進意見。
比如他們認為這些士兵其實不適合當騎兵,非常適合當步兵。能披甲當然好,不能披甲的,也可以作為突進兵來用。只是這些人身材不高,力氣也不夠大,適合長武器,不適合當刀盾兵,否則上了戰(zhàn)場容易吃虧。
他們的建議,李慢侯全部聽取,并記在本子上,受益匪淺。
就算沒有這些好處,單純跟這群粗坯一起喝酒聊天,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李慢侯尤其喜歡跟他們喝酒,一旦喝醉,這群人立刻口無遮攔起來,什么話都敢說。
他們中的核心是王淵,不但因為康王趙構最器重王淵,也是因為王淵確實有本事。
跟西夏人打過仗就不用說了,隨便拉一批老兵,哪個沒打過西夏人。關鍵這家伙有一套當官的哲學。
李慢侯親耳聽到,他說打仗,勝敗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著誰打。他說跟著宗澤那樣的人打仗,沒什么好處。跟著童貫這樣的人打仗,才有好處,打贏了能當大官。至于為什么,他沒說,算是他最高的當官技巧。
李慢侯琢磨他的話,很有道理。童貫權勢大,稍微有點功勞,就能吹到天上去,花錢買了幾個燕云州縣,立刻就封王。老大吃肉,下面才有湯喝。宗澤這種人,整天嚷嚷著北伐北伐,得罪了所有上司,即便打贏了,恐怕也會被人壓著功勞,宗澤都吃不到肉,宗澤很可能還不會去給自己爭功,底下人就更沒希望。
李慢侯從他們口中,聽到了一種站在軍人方面的呼聲,讓他引以為戒,他發(fā)現,他也有宗澤這種清高文人的毛病,那就是他并不是太在乎個人的榮辱。他招募軍隊,目的不是為了當官,只是為了做他認為對的事情,只是不想對世界袖手旁觀,不想以后被愧疚折磨。可是他李慢侯可以心安理得的面對自己的內心,跟著他的那些人呢?東陽、義烏的兵是為了拿軍餉,林永、牛仲這些人是為了升官發(fā)財,自己不能給他們這些東西,怎么能讓他們賣命?
想到這里,李慢侯明白,有些功勞,還是得爭一爭的,難怪岳飛跟著宗澤打了那么多的仗,一直是一個小官。而宗澤自己,贏得了青史留名,可一直沒人為他實現抱負,以前李慢侯可沒從這個角度來考慮過問題,也跟其他史學家一樣,將原因推到皇帝缺乏勇氣身上,卻忽視了即便皇帝同意讓宗澤北伐,宗澤能否驅使的動手下那些軍隊。宗澤一死,杜充就更沒希望了。
李慢侯主動結交這些人,他發(fā)現,這些人也樂意結交他。一開始不太明白,以為是自己是公主身邊的人,加上看著是大款,跟他在一塊有吃有喝,還能逛青樓。后來發(fā)現,這些人根本就是羨慕李慢侯。
西軍的正式名稱,是西北禁軍。在宋朝的軍隊中,有一條歧視鏈,廂軍看不起鄉(xiāng)兵,禁軍看不起廂軍,東京禁軍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