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慢侯是真心想讓康王走,倒不是他有多愛康王,僅僅是他覺得康王在揚州是一個累贅。王淵這才公開他的態度,表示他會勸諫康王南渡的。但目前的情況不安全,江南開始亂了。
先是潰兵趙萬作亂,裹挾上萬亂兵流民,有軍有賊,稱為軍賊,占領長江對面的鎮江。這種潰兵作亂,往往只是吃不上飯,發不出餉,因此骨干是一群下級士兵,指揮能力比流寇要強,卻容易詔安。王淵派人去詔安他們,并打著康王旗號,表示要調他們過江護衛康王。然后將這些人一船一船運到揚州,下船一批人,王淵就殺一批人,最后剩余兩百多騎兵一起在揚州街頭斬首。這些西軍殺起人來毫不手軟,除了王淵還有韓世忠。宗澤死后,他收攏的巨寇丁進叛亂,縱掠淮西。韓世忠軍中正好曾經收編過一百多丁進的手下,韓世忠毫不手軟,將這些人綁起來要殺掉,殺到一個叫王權的人的時候,手下武官勸阻,王權成為韓世忠部將。
鎮江上次被軍賊趙萬攻占,王淵收復之后。淮西軍賊張遇近幾日又攻占了鎮江,這個張遇李慢侯也打過,因為此人的活動范圍很廣,從揚州以西,一直到湖北附近都有他的蹤跡。揚州和揚州西部的真州,是張遇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李慢侯的手下跟他打過幾仗,談不上勝負,主要是追不上。倒不是這人有什么騎兵,而是他會逃,手里有許多船,追他他就跑,而且往水里跑,水軍恰好是目前李慢侯最大的弱點,江南地區河道縱橫,張遇又在長江沿岸活動,動輒進入長江,讓人望江興嘆。
張遇的勢力發展很快,人數高達兩萬人,已經擁有了攻占城池的能力。一路席卷到淮西最西的黃州,知州趙令城雖然不會打仗,也覺得自己守不住,但膽量不小。張遇邀趙令城去他山寨里相見,趙令城就去了。張遇請他喝酒,趙令城說他知道喝了必死,請張遇不要屠城,說完就要喝酒。張遇將酒打翻在地,說酒里確實有毒,不過只是試試知州的膽量。最后張遇不但沒殺他,也沒攻城。
張遇離開黃州之后,從長江上游沿江而下,打算攻占建康(南京),沒有成功后,繼續到了鎮江,結果鎮江就這樣被攻占了。
鎮江兩次失陷,主要原因只有一個,守臣棄守。宋朝的文官啊,見到金兵會逃,見到潰兵會逃,見到流寇也會逃。上次張萬攻城,守臣是一個宗室,叫趙子崧,潰兵七八百,趙子崧派湘軍攔截失敗,聚集鄉兵守城,鄉兵潰散,趙子崧就棄城而逃,之后趙子崧被貶。張遇沿江而下,攻池州,守臣滕祐棄城遁走,攻鎮江,新任知府錢伯言也逃跑了。
王淵說的這些情況,李慢侯也擔憂不已。他的家可就在江南呢,之前江南雖然也有一些混亂,總體局面還算穩定。卻已經到了崩潰邊緣,去潯溪爭奪過護送公主功勞的那個平江知府孫覿,不久前被罷免了,罪名是饒命。其實是他追索平江府歷年積欠的賦稅,導致了當地土豪們的反抗,被御史彈劾丟了官。可是官府不搜刮物資,又怎么能進行戰爭呢?而搜刮物資,已經開始激起民變,需要罷免地方官平息民憤的程度了。
這還不算壞,真正快速敗壞,還是二十天前趙構南下揚州之后發生的。趙構前腳南下,身后跟著橫行北方的巨寇,最后才是金軍的鐵蹄。這是一個多米諾骨牌效應,但卻又比較詭異。因為趙構并非是被擠壓南下的,他是主動先所有人一步逃跑,比追他的敵人還早一步。可趙構南逃,又給南方帶來了壓力,將崩潰之勢迅速推到南方。
鎮江之亂,事實上就是趙構的軍隊引發的。他留在揚州之后,不久手下帥營統制辛道宗就帶兵過江了。名義是去杭州一帶平亂,平的就是陳通之亂。這件事本來已經平了,可是問題沒那么簡單。
陳通最大的麻煩是他殺了文官,而最大的失誤是膽子還不夠大,沒敢把文官都殺干凈,知州葉夢得一直扣著沒殺,趙叔近勸降他們之后,葉夢得就給放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