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過。
真正愿意犯險的那些人,現在已經死的差不多了。濟南府之前是這樣,本來是讓張悅去的,張悅遲遲不去,又讓鄧紹密去,也不去,最后讓劉豫去了,劉豫希望換成江南的官,朝廷不允許,結果金兵一來,劉豫就投降了。那些肯去的,其實都是經過篩選的,比如襲慶府知府呂由誠,他上任之前,金兵攻陷了開封,張邦昌做了皇帝,山東到處都是亂匪,他是微服輾轉跋涉到了襲慶府,然后收攏人馬,加固城墻,最后跟南下金兵苦戰,城破而死。這樣的人,都是經過篩選的,因此山東一帶的抵抗才相對激烈,可突破了這些篩選出的勇敢官員的防線之后,金兵到了兩淮就幾乎遇不到抵抗。
而現在兩淮的情況跟一年前的山東相似了,而且更加危險,所以根本沒有文官愿意來接受爛攤子,反倒是一個個棄城而逃的更多。趙構別說監國了,他就是一個皇帝,也差遣不動那些文官。
于是只能任用本地官員,趙構以監國的名義,任命揚州唯一留下的官員晏孝廣權知揚州府,從濮州逃來的姚端權揚州通判,加權的意思是臨時負責,可其實等于正式任命了,等趙構身上的監國變成臨國,這些人也就轉正了。
晏孝廣和姚端,一個知州,一個通判,基本就搭起了揚州高層官員班底,但這兩個職務是互相掣肘的。不得不說,宋朝皇帝的腦子就是好使,整個行政系統充滿了制衡,在基層的州縣都是如此。
歷朝歷代,包括后來的明清兩朝,地方官的職位不高權力不小,都屬于土皇帝。唯獨在宋朝,地方官的權力受到很大的制約。每個州都設有通判,級別不高,但是州一級發出文件,必須通判簽署,才能生效,讓這個職位幾乎就是用來限制知州的。
這樣自然安穩,能有效防止地方官專權,可同時效率也大大降低,尤其是當地方官員之間發生沖突之后,大大影響地方官府的運轉。
而這兩人隨著任命下來,很快就發生了矛盾。主要是姚端這個人不好相處,之前晏孝廣跟李慢侯鬧翻,請姚端幫忙訓練軍隊,但姚端卻將軍隊當成了他的本錢,現在成了通判后,更是耀武揚威,天天找晏孝廣要錢要物,卻不允許晏孝廣插手任何軍務。兩人矛盾很快激化,晏孝廣讓姚端不要在管軍務,姚端卻認為晏孝廣根本不會帶兵,兩人之間也翻臉了。紛紛開始抓權,晏孝廣是地頭蛇,揚州鄉兵都是他招的,但姚端確實會帶兵,竟然也拉攏到了一批心腹,結果揚州一萬兩千守軍,分裂成兩部分,有兩千人被姚端拉走了。晏孝廣得到了更多官兵支持,認為姚端的行為跟叛亂無意,聲稱要剿滅他們。
李慢侯也頭疼,這倆人都不是好相處的人,尤其是姚端,是個刺頭。晏孝廣則是一個小心眼??墒抢盥顭o權無職,他是公主府的護軍統制,既不是什么正經官職,更不是地方官,也無法調和兩人的矛盾,這兩人又都跟他有過沖突。
如果是平時也就罷了,城外的金兵已經越來越多,攻城就在眼前,這兩個不顧大局的家伙萬一在城里火并,那就鬧笑話了。
無奈之下,他請出了公主,此時必須拿公主來壓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