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寇,晏孝廣暴得大名,借助賣女救城這樣一個荒誕但卻傳播性很強的故事,讓他的名字被許多人知曉;那這一次,姚端則一戰成名。他在濮州時,雖然也帶領軍民堅守了三十多天,可傳播性并不強,認可度也很低,因為只有他自己描述,以及他手下的士兵證實,官方都不能采信,更愿意相信他是一個潰逃到淮南來的將領,這樣的人在淮南太尋常,西軍里一大批,人家潰散的更有資歷,很多是從河北潰逃來的。
這一戰,姚端為自己正名,火燒金兵,而且有鐵證,三百燒的都變了形的金軍鐵甲,以及里面裹著的焦炭一樣的金軍,就是他的戰功。李慢侯殺的金兵更多,但卻一具尸體都沒有留下,報功捷報送上去,甚至都不會被認可。但姚端的戰功是跑不了的,而且他還因為火攻這樣的妙計,也獲得了類似晏孝廣那樣的傳播性推廣。
金兵北撤不久,揚州城里就開始流傳這樣的歌謠
“二月二,龍抬頭,姚端統制殺虜丑,一把火,上天穹,虜丑百萬皆潰走!”
一時間,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心里,姚統制跟揚州夫人,是兩個救了揚州的英雄人物,他們的名聲比李慢侯要大的多。
李慢侯為了拉攏他們,一邊繼續向晏孝廣示好,請了揚州有名的媒婆,決定按照最高規格的納妾禮節,來辦他跟晏貞姑的婚事,甚至對晏孝廣表示,向在杭州登基的趙構上奏,允許晏貞姑以平妻的身份嫁給李慢侯。這大大彌補了晏孝廣的心結,因為他畢竟是名門之后,晏殊后人,宰相之家的女兒給人做妾,說出去總是不好聽的,哪怕老百姓把女兒當做揚州夫人,注定要上史書和方志,為萬世奉祀,但對晏家總是一個污點。
李慢侯愿意以平妻身份娶她女兒,這讓晏孝廣最大的心結解開了,同時經過這次攻守,揚州成為江北唯一抵擋住金兵進攻的城池,他這個知州的身份水漲船高,加官進爵,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簡直是雙喜臨門啊。
也就徹底將揚州鄉兵交給了李慢侯,讓他負責統領和訓練,晏孝廣開始專心民政去了。
李慢侯對揚州鄉兵,其實一直都不怎么看好,大多數是農民,還拖家帶口的,身體素質很差,精神意志也不強,沒有一點強兵的樣子。但他總結了這次金兵南下,各地防守情況,他發現,鄉族兵只要有意志堅定的官員統領,往往能發揮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戰斗力。
可以理解,本鄉兵守本鄉土,家人就在背后,精神上很難產生逃跑的想法。在愿意死戰的官員帶領下,他們會十分堅韌,如果加以訓練,守城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大不了進行更頻繁的輪換,以及付出更高的傷亡。
李慢侯的精兵,則可以嘗試一下向野戰軍隊發展,被動死守,總有失陷的一天。
因此李慢侯才不惜出賣自己的尊嚴,來跟晏孝廣和解,反正晏貞姑已經是他的人,不要她反而是逼這貞烈的女子去死,晏殊家的門第觀念,是不可能容許這個女兒活著的。
歷史上,晏貞姑在她父兄戰死,金兵即將俘虜她的時候拔劍自刎,死前呵斥說“我乃大宋丞相晏殊后代,豈肯貽羞家國!”
一邊團結同僚,一邊強訓士卒,不僅僅是揚州鄉兵要訓練,他招來那批山地兵更要進行強訓。這群人還沒經過正規訓練,就碰上了金軍攻城,反倒是先經歷了戰爭洗禮,才補習訓練課程。姚端對他們評價很高,說是金兵攻來的時候,這些人在他們本鄉頭目的帶領下,一點都不混亂,能夠從容接戰。姚端幾次三番試圖從李慢侯手里要走這只軍隊,哪怕撥給他一兩千也行,都被李慢侯拒絕。
李慢侯是一心要將這只部隊,練成一支可以跟金兵野戰的精銳步兵,交給姚端,那就浪費了。
不過姚端也沒有因此跟李慢侯翻臉,因為在報功奏折中,李慢侯假借公主的名義,替姚端請封,希望朝廷能讓他坐鎮真州。真州緊鄰揚州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