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馬則是兩翼迂回包抄的軍隊,因為女真人都披甲,所以稱作甲兵,甲兵屬于女真人的正兵,一個甲兵還可以帶一兩個隨從參戰,一般是大哥帶弟弟,或者父親帶兒子,這屬于部落時代的傳統遺留,這些隨從稱作阿里喜,以前是不批甲的,因為批不起,現在女真人都發財了,因此給隨從也批了甲,披甲的叫披甲阿里喜。
這些披甲阿里喜同樣是騎兵,不同的是戰斗經驗沒有他們的父兄輩豐富,算是新兵。不過用來護住兩翼,是足夠了。
兀術點點頭“你安排吧!”
說完兀術走回自己的后陣中,指揮鐵浮屠列陣去了。
三人并膝,三騎之間留四匹馬寬度作為回旋之地。鐵浮屠可是反復沖陣的,耐力很強,女真人驕傲的吹噓“不能打一百余個回合,何以謂馬軍?”
這是鄙夷女真人的對手的,不管是宋軍還是契丹人的騎兵,都不具備酣戰一百個回合的體力和耐力。
由于三人并膝,導致很多只遠觀過金兵陣列的宋朝文人描述中,認為女真人是三人用鐵索連在一起。因為他們無法想象騎兵可以那么齊整,可惜這不科學,女真人齊整,只是因為騎術好,外加訓練嚴格而已。
兀術列好陣勢,那邊披甲阿里喜也已經在他左右列陣,一聲令下,三軍齊發。
這種狹小的地形,更適合鐵浮屠發揮。可以將鐵浮屠列密陣,墻式沖鋒的威力發揮到最大。
兩百多步的寬度,兀術的鐵浮屠每排并排四百人,三排為一陣,總共一千二百人。兀術三千鐵浮屠排開了兩陣,每陣之間拉開三十步距離,第一陣沒沖垮對方,第二陣跟進。兩陣錯落,正好可以從三騎之間預留的位置沖殺過去,如同波浪一樣,此起彼伏。第二陣沒沖垮對方,兀術自己帶著剩余的鐵浮屠壓陣,關鍵的時候,兀術也會自己沖殺上去。
從大運河西岸,距離城墻還有五百多步的位置,鐵浮屠緩緩前行。兩翼年輕的阿里喜們神情興奮,坐下的戰馬都不斷的打著噴嚏,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興奮一樣。正對城墻的位置上,還有上百家投石機在猛烈的向城墻上拋灑石彈,目的是為了壓制城墻上的宋軍,以免他們用投石機威脅進攻的女真騎兵。鐵浮屠正北方向三百步距離上,還保留了一支成建制的女真甲騎,他們直接面對的是山城東門,隨時防備宋軍騎兵從城門里涌出來迂回兀術右翼。
金軍的部署非常嚴謹,配合十分精確,確實是一只百戰精兵。
鐵浮屠沖到四百步了,兩翼的阿里喜們已經跟鐵浮屠陣有些脫節,他們沖的快了一步。
壓陣的兀術不由搖頭,現在的后輩實在是太耐不住性子了,這些長在山寨中,靠奴隸伺候的女真二代,跟他們當年披荊斬棘在森林里打獵的父輩相比,實在是太稚嫩了。
等到了三百步位置,鐵浮屠已經自覺的開始加速,鐵浮屠人高馬大鐵甲厚重,人馬鎧甲加在一起,直奔一千斤,從開始加速,到把速度提升到最高,產生最大的沖擊力,需要一個較長的加速過程,所以三百步鐵浮屠就開始加速。而不像普通騎兵,兩百步加速都來得及。
兩千多鐵浮屠速度越來越快,沉重的馬蹄踏在大地上,本來雜亂的聲響竟然共振成一片,整個大地仿佛在有規律的條約,如心跳一般。
如此加速中,鐵浮屠的陣型竟然還能絲毫不亂,尤其是并膝的三騎,果然像是用鐵索連在一起一樣,馬肩前后稍微錯落,但始終保持在一個相對接近的平面上。
他們對面的步兵此時壓力是最大的,黑壓壓一片鐵騎向他們壓來,人高馬大,如墻一般,胳膊粗細的騎槍,長達兩丈,槍頭就長達兩尺,泛著寒光,張著倒刺,夾在騎兵腋下,掛在戰馬身旁。
兩百步了,看的更加清楚。果然是全身鐵甲,全身上下只露出兩只眼睛,仿佛每個人都張著一張鐵面,沒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