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逃跑的時候,對于這些外圍騷擾的軍隊,展開了非常暴力的打擊。很是奇怪,金軍逃亡前,反而會發出一股擇人而噬的氣勢,如同山中的猛獸。也許只是為了震懾敵人,也許是從野獸身上學到的,就好像蒙古人從狼身上學戰術一樣。女真人這種山林中的民族,也學會了殊死一搏這種戰術。
這時候李彥先成了金軍的目標,被主力回撤的金軍盯住,將李彥先的艦隊困在淮河,李彥先部隊被擊敗,李彥先戰死。
戰士戰死沙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命運,讓人惋惜的是他的家人全家死光。都怪該死的西軍傳統,打仗竟然都要帶家屬。就像韓世忠帶著梁紅玉一樣,不僅僅是因為梁紅玉會武藝,就是一種傳統。西軍跟西夏人的戰爭,動輒積年累月困守孤城,帶著家人在城中,也是一種安慰。另外,也可能是西軍跟老對手西夏人學到的風氣。西夏人也這德行,男人幾乎全部當兵,女人則守城,全民參戰。
李彥先帶著家人在船上作戰,戰敗后家人一個都沒跑掉。
因為李彥先這個海州、淮陽軍鎮撫使戰死,所以朝廷論功補缺,讓李慢侯去頂替他。
反而是林永完美的按照李慢侯的設想,成為了通泰鎮撫使,因為通泰被岳飛放棄后,金兵退走,一時出現真空,被他很輕易的控制,四處剿匪,很快就平定地方。已經在他實際控制的情況下,朝廷像對趙霖、劉位等藩鎮一樣,默認了他的實際控制,讓他接替岳飛,成為第二任通泰鎮撫使。
同樣的考量,沒有戰死,隨后收復高郵的薛慶,繼續擔任承州、天長軍鎮撫使,依然是基于實際控制的考量,而不是戰功或者是否稱職的原則。薛慶敗而未退,在如今的環境下,已經是難能可貴的表現,但他畢竟戰敗了,如果放在朝廷控制力強的時候,那些文官弄死他都有可能。可現在非但不問罪,反而加官進爵,繼續讓他做鎮撫使。
同樣的道理,郭仲威在揚州,盡管李慢侯認為他的部隊沒有任何貢獻,可是他也沒犯錯誤,就因為他手里有三萬軍隊,朝廷就不敢撤他的鎮撫使之位,哪怕李慢侯為此做了很多準備,比如通過文官系統彈劾郭仲威跋扈,彈劾郭仲威的兵擾民,都動不了他。他反而繼續加官進爵,揚州之戰反而給他記下了一筆功勞,讓他升到了右驍衛上將軍這個從三品武銜,比岳飛的官職還高。
臘月二十八,除夕將近,等來這么一個消息,讓李慢侯十分憤怒。
狠狠的折騰了揚州父母官晏孝廣的女兒好幾天,將這一陣子擠壓的負面情緒統統釋放,大年初二立刻跑去晏家忽悠老岳父去了。
對于官職,晏孝廣反而很滿意,因為作為揚州知州,當時的最高地方官,他自然要分潤一些戰功,加官進爵,加銜加品,一樣都不少,甚至還比武將更快,文官就這點好處。
最讓晏孝廣滿意的是,皇帝賜了他一個同進士出身,盡管這種非科舉的同進士出身,在官場上是被人恥笑的,但作為文憑,卻很是滿足了一下他考不中科舉的遺憾。后來左宗棠也被清廷賜過同進士出身的身份,就是因為這種身份,對于文人實在是太有吸引力。
作為這幾年揚州攻防中,揚州甚至是淮東唯一一個正經地方官員出身的知州,晏孝廣的表現非常顯眼,因為別的地方雖然也有跟他一樣勇于堅守的地方官,比如黃州知州趙令城,可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在金軍的進攻下,武將守城成功的都沒有幾個,更何況文官,可是晏孝廣守住了。他還是晏殊的后人,這種名人光環,更加放大了他的功績。因此此次敘功,他也榮升了好幾級。
名義上,在淮南東路這片,他現在是最大的官員,淮東宣撫使,可以稱他晏大使。
實際上,江北已經藩鎮化,財權、政權、軍權都是鎮撫使說了算,宣撫使只是鎮撫使跟朝廷之間聯系的一個紐帶而已,沒什么實際權力。不過晏孝廣保住了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