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方,火山眾多,位于大陸板塊交接的地方,這種地方理論上來講不應該是一個礦產貧瘠的地方,因為造山運動和造礦運動往往是一致的。火山的活動,將大量金屬從地脈中沖出地殼,形成各種礦產。
可日本不缺山,偏偏缺礦產。說缺礦吧,偏偏有極其富集,容易開采的銀礦和銅礦。靠著開采石見銀山,日本人在明朝時期,成為全世界有名的白銀之國,白銀產量一度占據世界總產量的四成。別子銅山也是如此,靠著從日本進口銅,明朝才能大量鑄錢。
這兩座富庶的礦山讓日本人可以大量進口中國商品,大大加快了日本文明的進程,這個進程稱作唐化時代,一直維持到明治維新前期。維持的恰到好處,因為那時候,當歐洲人打開日本國門的時候,驚訝的發現,日本人的識字率竟然高達五成左右,尋常百姓家的女子讀書識字,都很常見。更驚訝的是,如此高比例的識字率,還不是官方推動的,完全是靠著一座座民間寺廟自發的開設寺子屋這樣的私塾完成。
如果沒有兩座超級富集的礦山支撐,日本人別說一半人可以讀書識字了,他們很可能連書都買不起。因為長期以來,他們都是從中國大量進口各種書籍。
恰恰在明治維新之后,兩座礦山的富礦將近耗盡,耗盡礦產堆積起來的高識字率,開始轉向工業力量,這個節奏巧合的仿佛上帝在有意揮動指揮棒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