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趙鼎上臺,李慢侯還是能接受的,這個人很有一套。
唯一可惜的是,此人堅決不肯議和,是一個連議和都不能議的人。
李慢侯知道,現在的國力還無法支撐持久戰爭,這幾年,金國只稍微釋放了一點空隙,南宋就穩定了局勢,如果能有一個五年左右的和平恢復期,士兵軍紀還沒有敗壞,財政力量又進一步大增,那才是國力對比最佳的時候,而不是現在。
就算沒有議和的誠意,大可以去談,拖延時間。可趙鼎拒絕派使者接觸。
文官爭完了,才能輪到武官,因為武官的命運,是需要文官們來討論的。
重點就是軍功,趙構一時激動許下了封王的承諾,這也不算什么。畢竟這也算祖制,宋太祖就許諾過,收復燕云者王,最后落到了童貫頭上,封一個郡王,也不算開先河。
問題是給誰?
收復兩京,給出兩頂王冠,一點都不貴??墒墙o誰呢,最后開封和洛陽,都是投降的,城外軍隊分數各方。圍攻開封的主力是真揚藩鎮趙立,徐宿藩鎮牛仲,以及官軍韓世忠部。圍攻洛陽的是官軍岳飛和劉光世部,以及光黃藩鎮軍和舒蘄藩鎮軍。至于其他參戰的軍隊就更多了,滁濠藩鎮、楚泗藩鎮都有參加。
每只軍隊主帥都給一個?那王爵也太不值錢了。因為敵人投降就不給了?趙構當時為了讓軍隊接受議和,許諾軍功照舊。
這一些都漏洞百出,畫大餅的時候,誰會考慮圓不圓,只會考慮大不大,大是夠大了,可沒想到出在了不知道該給誰吃的問題上。如果是有惡意,二桃殺三士到倒也無所謂,讓軍閥們去爭斗好了。可問題是現在是朝廷自己為難。
很難分清到底誰的功勞更大,比如在開封,趙立的功勞并不比韓世忠低。但韓世忠是官軍,趙立只是藩鎮軍。給趙立封王,一個有地盤有軍隊的王,誰能放心?
洛陽方面更麻煩,那邊的進攻主力是三支,岳飛、王德和麗瓊,配合的藩鎮軍就真的只是配合,因為田氏兄弟和林永的軍隊能保存實力就保存實力,攻城這種活他們能躲就躲。岳飛功勞最大,可王德和麗瓊兩人加起來又比岳飛大。
給岳飛封王,又牽扯到岳飛爬的太快,他資歷太淺,跟隨趙構很晚。知道杜充投敵,岳飛才獨立發展,在通泰鎮府位置上南逃,先被罷免,接著張俊帶兵在太湖剿匪,看到了岳飛的軍隊,認為可用,將岳飛調到自己部下,岳飛這才重新啟用。接著岳飛在張浚的都師下,開始四處剿匪,南宋的巨寇大半是他剿滅的,如果沒有張浚,這些功勞張俊就要占一半,有了張浚,岳飛基本獨占了,結果導致岳飛的升官速度如坐火箭一樣。
現在又封王的話,他就從張俊部下,立刻壓了張俊一頭。而張俊對此很不滿,他也是要北伐的,被趙構強留在杭州坐鎮。為了平復張俊的不滿,給岳飛封王就不合適。
朝堂上爭論一片,岳飛這人比較自謙,他竟然上書稱他的功勞夠不上封王。終于終止了爭議,可岳飛不封王,洛陽的王爵給誰?不給,朝廷威信放哪里?除非其他武將都上書說不要。給,該給誰?給王德還是麗瓊?
最后朝廷議來議去,做出了這樣一個折中。開封的王冠帶在了趙立頭上,理由是趙立之前獨立收復了南京,加上這次收復開封的功勞,就夠得上一個王爵了。洛陽的王冠莫名其妙的戴在了劉光世頭上,因為王德和麗瓊都是劉光世的部下,是打著劉光世軍的旗號作戰的,哪怕劉光世一步都沒有離開他的老窩。
其他參戰將領一個個封爵,李慢侯封了一個東海郡公。岳飛是武昌郡公。韓世忠封英國公。王德、麗瓊也各自封郡公??墒瞧渌?,竟然都沒有封爵,加了一些高級頭銜,林永也不過加了太尉。
這些人已經寫信給李慢侯抱怨,說朝廷對他們這些藩鎮軍不公。李慢侯也覺得有些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