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元盛世時期,山東人口高達五百萬,宋朝人口比唐朝更多,因此山東人口也不比唐朝少。
可李慢侯控制全山東后,通過讓各地保長上報人口數據,發現人口已經下降到一百萬出頭,只有以前的五分之一。想要恢復起來,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人口年齡結構倒是很符合經濟,因為老幼兩頭短,青壯中間長,度過戰亂的人口中,絕大多數都是青壯年。
有一百萬青壯,大有可為。人少地多,糧食便宜。桑麻鹽鐵都在快速恢復,通過登州出口高麗、遼東,甚至返銷南方市場。通過一些不完整的數字,李慢侯發現,糧稅可能收不上多少,但商稅能收到不少,整個山東,經濟商品化程度很高,一百萬不可能有,二三十萬還是可以收到的。
糧食、武器都能夠在當地得到,因此在這里屯兵的成本很低。
李慢侯將手里能野戰的精銳幾乎都屯到了山東一帶,沿著濟河布置。而且各鎮施行統一管理,牛仲的藩鎮軍,薛慶的藩鎮軍,都進行了重新整編。其實主要是牛仲軍,薛慶來山東赴任,幾乎是光桿司令,只帶來了幾百個親兵,因為手下士兵也大多不愿意來,他也不想勉強,全都留給以前的老弟兄,讓他們以后吃朝廷的皇糧,當朝廷的官兵。
李慢侯也沒讓薛慶重新招募軍隊,而是將遼東招募來的,前身是起義奴隸的破金軍兩萬人劃入他的名下,但只是打一個招牌,其他一應管理制度,都是跟李慢侯其他軍隊一致。
牛仲的藩鎮軍也是這樣,其實牛仲的部隊管理方式,甚至他的軍隊,都是李慢侯之前調撥給他的。他去徐豪做鎮府,李慢侯給了他兩萬步騎,現在還是兩萬,新增的只是補充,沒有擴編。
李慢侯打了這么多仗,奇怪的是手下沒有名將。倒不是他限制手下的發揮,因為他向來主張充分放權。花馬劉進了沂州,任由他在沂蒙山跟劉豫軍隊兜圈子,他打的很雞賊,但也沒什么華麗的勝利,只是保存了實力,保持了存在,而且也沒持續多久,李慢侯就消滅了劉豫主力,沂州并入淮海藩。
除了沒名將,李慢侯軍隊里書生還格外多。牛仲這些人帳下都有大量的書生,身份是幕僚,實際上大多數做的并不是出謀劃策,能出謀劃策那部分都作為精英,留在李慢侯身邊。這些將領的幕僚,都是在進行大量數字化管理的小吏。通過他們李慢侯可以保持部隊的戰斗力,通過體重管理,抽查體能測試,讓士兵的身體條件保持在一個戰備狀態,通過休放假,讓士兵精神得到充分的休息。其他還有一大堆關于技術訓練的標準,都需要這些兢兢業業的小吏來記錄和控制。
也許正是因為管理過于規矩,讓將領無法進行個性化發揮,因為士兵都是標準化的,一點都不個性,很難讓軍官個性起來。所以李慢侯的部隊,打的仗不少,勝率并不低,可沒有出彩的,好像都是呆賬,都很穩,給人帶不來驚喜,也帶不來驚嚇。
由于牛仲的部隊跟李慢侯的藩鎮兵一直就沒區別,因此整編,整的主要是后勤,目的也不是抓權,反正之前牛仲就沒有異志。合并后勤的目的,一方面是統一管理,提高效率,一方面是統一采購,降低成本。
唯一的漏洞,是張榮控制下的梁山泊周邊地區。張榮是絕不會接受整編的,李慢侯也沒有去浪費口舌。他對張榮的最大期許,就是關鍵時刻能幫他一下,打仗的時候能出兵幫他押運一下糧草就滿足了。至于讓張榮擔綱大任,像江心洲水戰時候,已經不需要了。因為李慢侯有自己的經過嚴格訓練,服從性強的正規水軍。海上,還有水師艦隊,已經擴編到了兩萬人。
不過張榮同意李慢侯的馬步軍在他的藩鎮境內駐扎,主要是沿河駐扎,這讓李慢侯的防線沒有漏洞,同時張榮也能不費一兵一卒保證自己的河防安全。他甚至十分主動的表示,愿意李慢侯駐扎在他轄境內的兩萬步兵的糧草,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