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票,李慢侯可以給他們現銀。
當然,本地牛羊也可以買。燕京地區,被契丹人統治了兩百多年,胡化很深,當地不管是漢人還是契丹人,養牛養羊都很擅長,數量也很大。不過依然不可能滿足四萬大軍的日常消耗,不然也不用從山東運輸了。
這種現象也只持續了一個月,到了二月初,黃河上就開來大量船隊,經北流黃河構成的北運河體系,最后從桑干河逆流而上抵達燕京城下,源源不斷的糧草進入了李慢侯的軍營。二月中旬,界河(海河)上開進了大量大船,大海也化凍了,海漕供應上了。
這時候李慢侯知道,這場仗算是打贏了,盡管燕京城還在敵人手里,但城里人已經可以看做是死人。
士兵一直在加固防線,最開始是挖溝,淺淺的壕溝封住城內的敵人,化凍之后,開始筑墻。修筑長圍,圍死這座名城。
運輸供給得到保障,不僅僅意味著戰斗力的增強,也意味著李慢侯能動用的力量更大,現在他可以全線出擊了。去年騎兵幾乎沒起到大作用,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敢頻繁動用騎兵,馬匹的消耗實在是太驚人了。他空有十萬騎兵,卻不敢動用,因為一匹馬消耗等于五個人,而一個騎兵又配三馬的話,十萬騎兵的消耗相當于一百多萬人,打死他也不可能在冰天雪地里為一百多萬人陸運糧草。
但現在化凍了,通過北運河、海漕,糧草補給相當于沒有上限,上限只在于錢夠不夠。山東農業已經恢復的差不多,雖然人口才恢復到兩百萬人,不及過去的一半,但大量使用牲畜耕作,以前的熟田得到復墾,效率大大提高。糧食產量基本恢復,但吃糧的人不到一半,當然就有大量富余可以變成商品糧,往南方大量傾銷。主要市場在兩淮,江南糧食也富余。
甚至因為山東變成糧食出口地,全國糧價都被壓下來了,漸漸的開始接近一貫錢一石。南宋時期普遍兩三貫一石的糧價魔咒,竟然就此破去。
光是山東的余糧就足以供應李慢侯的軍糧消耗,更何況河北也在恢復,人更少,地更多,以前這里可是一個人口超過千萬的大農業區,現在人口可能還不足百萬,十不余一,余糧因此更多。
至少在李慢侯的控制區,是不管舊主能不能回來,允許土豪先圈種,保證在收割季前,土地都是他們的。因此復墾荒田的積極性很高,而且李慢侯手下大量傷殘軍人,退役軍官,都分配到了大量土地,他們都在演變成土豪。為農業注入了軍事化管理,恢復效率更快。
有河北、山東的海運河運保證,圍燕京城,圍他個十年八年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