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邊墻附近的軍戶。隨著經濟中心南下,他們的人口增長,生活越來越艱苦。這些邊軍軍戶后來發動了起義,其中兩個起義領袖,一個叫高歡,一個叫宇文泰,他們一東一西,將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六鎮的其他領袖,成為柱國。沒錯,這就是隋唐時期的關隴集團。
怨軍四部,能發展成北魏六鎮,乃至后來的關隴集團這樣的軍事貴族集團嗎?
一切皆有可能。
但李慢侯目前沒辦法分解他們,因為保持戰斗文化,是眼下最有利的。這可以讓東藩用最低的成本,在邊境形成戰斗力。一旦四部接觸軍事組織,變成一個個編戶,在這里轉變為普通農民,北方強悍的部落打來,就只能任人宰割,接著克烈人入關,劫掠燕云,其次河北,再次兩淮,又是一場靖康之變。
上次李慢侯在這里進行了一次軍事秀,調動了十萬騎兵,那是他手里的全部騎兵力量。結束燕云之圍的騎兵,從太原、忻州北撤的騎兵,乃至大同的所有騎兵,全都調到了這里。但顯然他們不可能長期留守,甚至不可能長期存在,很大一批都可能會裁撤。
東藩二十萬大軍,不可能長期維持。這都已經不是軍費的問題,而是人口的問題。東藩境內,總共才不到三百萬人口,山東地區集中了兩百萬,河北東路人口只有三十多萬,燕云更是只有十幾萬人,以兩百多萬人口,支撐二十萬大軍,顯然不現實。
隨著關內漸漸平靜,大多數士兵其實也已經失去了戰斗意志,復員老兵,進入一個較長的修整和調整期,勢在必行。
不止士兵厭戰,軍官也大多失去了鋒芒,老一代已經疲敝,李慢侯必須著手打造下一代武力。否則目前的軍事優勢,將很難繼續維持。
在他的計劃中,目前的兵力至少將壓縮一半,海軍將壓縮到一萬人,水軍也將維持一萬人,因為北方河流少,水軍已經越來越難以發揮。陸軍將維持八萬人,而且將都是騎兵。不一定都是能夠騎馬作戰的騎兵,而是訓練騎馬步兵。騎兵四萬,一萬鐵浮屠,兩萬拐子馬,還有一萬將按照草原民族方式的輕騎;步兵四萬,全都是重甲兵,一人三匹草原馬,可以長途奔襲,下馬列陣。
二十萬,壓縮到十萬,留下的只能是老兵中的精兵,當然也會有大量新兵,具體多少,還要看情況。
裁兵是看到情況穩定后的決定,將從紹興十年開始,紹興九年是一個觀察期??纯词欠裾娴哪芊€定。
李睿經略塞北,建議在陰山上恢復一些漢唐時期的堡壘,作為第一道防線和預警機制,冬天克烈人再次南下的時候,他們看到的,將不再是荒山廢城,而是有人駐扎的要隘??肆胰耸欠駮虼瞬扇⌒袆?,不得而知。
白韃靼人是否可信,是否能作為防御克烈人的屏障,還是會倒戈一擊,成為克烈人的暗箭,同樣不得而知。
燕山一帶的隘口,歷代留下的要塞,也需要恢復起來。之前幾百年見,不管是唐朝人,還是契丹人,都沒有好好修建城墻,因為唐人的邊境要遠超長城的范圍,契丹人占據長城兩側,他們也沒有動機修長城將本國一分為二。
大量廢棄的城堡、要塞都需要修復。
其中最主要的,今年就要建好,余下的,可以用十年時間慢慢修筑,以降低投入壓力。
李慢侯從淮海移鎮燕云,是有價值的,不僅僅是政治和戰略價值,經濟價值同樣很高。可需要時間來開發,通漠北、通西域、甚至通遼東,都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一時半會無法帶來收益。
而東藩的財政壓力持續增加,經濟環境還出現了一些惡化。
山東利用礦奴開礦,已經進入了一個瓶頸,人少地多的現狀,讓礦主不可能從民間得到勞動力。使用礦奴,消耗很大,高價買來一個礦奴,礦主的選擇往往都是盡快的榨取礦奴身上的勞動力,過度使用礦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