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城市的地稅,是最大的收入,這幾年手工業飛速擴張,主要是棉紡織業開始全面發力,山東南部棉花種植條件優良,大量生產棉花,繼上海周邊地區外,成為大宋另一處產棉中心,而且是容易加工的美洲長絨棉,生產效率比印度棉更高。
現在棉花種植還沒推廣開來,這種優質地區的逐步擴散,在沒有明朝皇帝硬性推廣的情況,還會稀缺很長時間。有些地區棉布甚至賣的比絲綢還貴,而且質量進步很快。利益驅使下,工匠們革新技術的熱情極高,布匹的質量已經迅速超過了最初引進的印度技術。他們在棉布上繡花,用生絲跟棉線混紡,提高棉布的色澤。將麻紡織技術引入棉布,印染出眾多的花色。
江南技術最好,山東還在模仿,但進步也很快。
大量棉紡廠出現在城市和郊區,這些作坊,對地利的要求不嚴格,只要是一個交通便利的地方,無所謂城中心還是城郊區,都能夠生產,因此大量集中于租金最低的城區,可是他們的利潤卻非常豐厚。這讓現行的稅法有了一些漏洞,無法按照租金高低,來制定稅率了。
有官員建議改革稅法,為棉紡業專設稅種,李慢侯拒絕了。他決定在等一等,棉紡織還未成熟,等成熟的時候,他們自然形成棉紡區,那時候再提高區塊地稅,而一旦工業區形成,他們就很難脫離了,因為一系列倉儲、運輸、供銷體系形成,會讓單個的作坊在其他地方很難經營。所以才會愿意為土地支付更高的稅率。
很多這樣的產業,還在培育階段,無法立刻變現。導致商稅似乎也到了一個瓶頸,整個東藩境內,主要是山東的商稅,才能收到八百多萬貫。
靠這些官方收益,其實已經無法應付開支。
另一項支柱收益,則是回易貿易。岳飛、韓世忠這種貿易都做的很好,岳飛開的幾個榷場,每年能收入四十萬貫,擁有十四座大酒庫,每年可以帶來一百六十萬貫收益;韓世忠有十五座大酒庫,收入比岳飛只高不低。李慢侯的回易貿易規模更大,鹽茶酒瓷他都做,每年收益上千萬貫。
可這種是靠特權和免稅奪取的利益,李慢侯并不太認可,因為商人去做這些事情,效率可能會更高。所以他早就有心改革,比如在朝貢貿易中,向民間發貢狀,就是在逐步轉型。改革的方向,是軍隊撤出回易,將貿易轉交給民間。東藩境內,實行自由競爭,不設回易,跟朝廷何其他勢力之間,特權是巨大的收益,則可以承包給民間,跟商人分利。
稅賦中的農業稅收,已經是很小的部分了,整個東藩境內,每年才能收兩百萬貫農稅,甚至都可以考慮廢除了,因為征收的成本很高,高達數十萬貫。
稅收加回易,都無法滿足開支,因此李慢侯龐大的私產,依然在支撐東藩。大量私產,其實都在江北,比如揚州城最大的包租公就是李慢侯。
那座子城就是他的,占揚州城四分之一面積,因為不想交給揚州官府,所以在晏孝廣當知州期間,就變成了李慢侯的私產,如今收租收到手軟。不過李慢侯沒有貪這筆錢,在東藩府的財產名錄上,將這些地產列為藩產,只是跟朝廷之間的關系,很難讓這些產業變成公開的藩產,只能借著李慢侯的名義,繼續收租。
除了揚州的地產之外,江北之地上,徐州和宿州他要有一百多萬畝土地,都是些旱地,賣不出價格,一畝幾十文錢,賣了不劃算,之前用來養馬,現在正在尋思商業途徑。總之讓李慢侯幾十萬貫賣了這些地,他有些不甘心。
最大的財產,主要集中在上海周邊,跟揚州一樣,他現在幾乎是上海周邊最大的地主。上海周邊三十里內,八成土地集中在他和兩個公主手里,尤其是最中心的上海浦,因為過去是荒灘,黃浦灘嗎!分上浦下浦兩塊荒灘,地勢低洼,常有積水,不容易開發。很多錢就砸在往這里填土上了,疏浚黃浦的泥漿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