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局中迷,人總是很難看清自己。
李慢侯從沒想過,這一兩年各種詭異的局面會跟他有關。
原因是東藩的分量已經足夠重,足以影響大局。
兀術之所以不敢進攻撻懶,恐怕擔心東藩會援助,兀術面對撻懶的勝面比較大,但如果加上一個東藩,就毫無勝算。撻懶則是不敢主動進攻,因為他比較弱勢,守則有余,攻則不足。
遼東的局面容易理解,朝廷方面,就有些復雜了,那些文臣把事情玩的復雜到李慢侯需要抽絲剝繭才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朝廷想削藩是肯定的,換了李慢侯也想。朝廷想收兵權,也是肯定的,老趙家的傳統,其實也無可厚非,君權時代,皇帝就是國家,皇帝要把兵權抓在手里,也是理所應當的。
有一個杯酒死兵權的結果,對韓世忠、岳飛這些武將來說,也不算遺憾。可問題是,現在還不是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啊。匈奴未滅,竟要自剪羽翼!
李慢侯弄清這些的時候,立刻派人去向韓世忠、岳飛提出建議,希望兩人不要還朝。兩人都沒有回話,韓世忠確實拖著不想還朝,可岳飛反而很積極,好像真的相信朝廷讓他還朝是為了讓他統籌全局。
岳飛如今才三十七歲,正是一個男人的巔峰狀態,精力還未消退,經驗已經豐富,正是該建功立業的好年華。作為一個武將,更上一層樓,無非是統領全局,封狼居胥。所以這幾年岳飛一直積極主戰,卻一直沒有機會。鎮守河東后,就更是無用武之地,他多次請求出關作戰,剪滅殘敵,迎回三圣。也多次申請入潼關,討伐劉豫??上Ф家驗楦鞣N情況,被按在原地。
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朝廷更不放心藩鎮,之前總是將岳飛、韓世忠頂在藩鎮周邊。岳飛在京西,鎮壓的就是淮西江藩,韓世忠在開封,對淮東江藩產生震懾。一旦江藩不軌,韓岳軍擊于北,朝廷攻于南。另外韓世忠部,還起到抵御東藩的作用,開封府以東的大名府一直也是他的轄區。
關于還朝這件事,韓世忠跟岳飛之間,肯定也有溝通。但兩人達不成一致,岳飛積極還朝的話,韓世忠也不能不去,畢竟他們是官軍,不奉召就是不忠。而且現在不是戰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套也不適用。
所以兩人還是一起還朝了。李慢侯派人給他們送行,告訴他們,要小心朝廷斗爭,萬一不利,不要硬撐,少做事,少說話。如果需要援手的話,可以去找兩個公主。晏孝廣父子也可以求助。
韓世忠應該問題不大,李慢侯主要擔心岳飛,這人是會說一些別人都不喜歡聽的話的。有人試圖論證岳飛情商不低,但岳飛會負氣做事,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這是毫無疑問的。他可以因為跟宰相鬧矛盾,就放棄軍隊給母親去守孝,但從這一點來看,絕不是什么情商高的滑頭。他這種性格,能活到現在,真的很難得。
李慢侯心想,有他的支持,兩個英雄的命運應該不會那么慘。畢竟現在兩人頭上的光芒,也沒那么耀眼。很多光環都被趙立、李慢侯給分走。尤其是岳飛,事實上還沒打過什么值得稱道的大戰,一直徘徊在主要戰場邊緣,沒有施展的空間。
目前真正打過硬仗的,除了已經死去的趙立,也就是李慢侯跟吳階。歷史上吳階的地位似乎一直不高,被韓世忠、岳飛這些人物完全遮住了光芒,可事實上吳階的軍事才能和貢獻,有可能更大。
當初張浚兵敗富平,十幾萬西軍潰敗。西軍將領不是投降,就是潰退到后方,只有吳階兄弟用戰略的眼光看到,金軍肯定要入川。看到這個目的不難,難得是為此付出行動。在一片混亂中,吳階兄弟收攏了幾千殘兵,退守和尚原、大散關一帶。
當時的局面非常危機,而吳階的局面最為危機。他幾乎遭遇了一切兵敗后的危機,人心不穩,甚至有手下想綁了吳階獻給女真人;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