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人選,但人必須朝廷派人。
李慢侯同意朝廷在江北設留守,統管江北非藩鎮區域的政權,但卻提出,江北勢力也應該對朝廷宰相擁有決定權。可以不任命,但江北藩鎮不同意,朝廷宰相的任命就不能成立。秦檜據此跟李慢侯爭辯了好幾天,都沒有結果。最后不得不表示,得皇帝圣斷。
談了一個月,將各種事務談妥之后,秦檜使團渡江南下,向趙構匯報。這些條目,都需要趙構同意。
很顯然這樣的條款,又在設在明州的趙構行宮里發生了一番激烈爭論,尤其是江北藩鎮竟然要干預朝廷宰相任免的要求,這讓朝臣們爭吵不休。尤其是各地軍隊開始集結在臨安,主戰派官員開始要求平叛。認為東藩謀反,朝廷不平叛,根本說不過去。
秦檜則質問,如果平叛失敗,朝廷該如何,陛下該如何?主戰派聲言,國君死社稷,否則國將不國。
趙構接見了前往揚州的韓世忠,問東藩軍隊如何,韓世忠表示,官軍無一可當。要是韓家軍和岳家軍健全,或可一戰。楊沂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意見,而且楊沂中帶到山東的部隊,兩萬人只回來了五千人,其他都被東藩給抓了,狀告說這些人搶掠民財,荼毒百姓,給賣到燕云挖礦去了。
最能打的,還是從陜西奉詔退回來的岳家軍,可岳家軍士氣低落,不管是王貴,還是楊再興,都無法給岳家軍重新注入岳飛那樣的精神,這只軍隊已經成為普通的軍隊,也就是紀律性尚可。裝備、訓練水平、戰斗經驗,都比不上東藩軍。
趙構又再三詢問晏孝廣,確定李慢侯是不是真的不造反,不讓他退位,能不能不過江。
晏孝廣表示,按照李慢侯說的,確實不打算當皇帝,但要給岳飛伸冤。還要派人來重申岳飛冤案,哪怕是皇帝也要審理。
趙構權衡再三,他讓晏孝廣再跑一趟,如果李慢侯有誠意,將軍隊退到江北,他就答應李慢侯的要求。
晏孝廣再次趕到揚州,李慢侯二話不說,就將部署在上海的軍隊撤到通州。此時通州聚集著大量藩兵,因為江藩也從陜西撤軍了。朝廷勤王令并沒有讓他們去臨安,可是他們以這種借口,從陜西將自己的主力撤回。江藩也怕啊,他們已經察覺到,秦檜征調他們去陜西打仗,給那么高的軍餉和賞格,竟然是詭計,是調走他們的主力。先收走家軍兵權,接下來肯定就是動他們這些藩鎮了。到時候沒有強軍在手,他們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不但江藩撤軍了,連吳階都跑到了揚州,拜見李慢侯。他看明白了,李慢侯興兵,天下要變了。此時不敢進過來站隊,弄不好新王登基,他吳家要完。吳階一點都不看好朝廷,因為他就是帶兵的,很清楚朝廷已經沒有能打仗的兵了。別說東藩軍,他吳家軍都能打到臨安去。
吳階拜見李慢侯,不求別的,希望求一個世守秦鳳的藩鎮地位,他覺得東藩雖然兵強,但名不正言不順,應該會拉攏他。但吳階不會跟著東藩反朝廷,也不想幫朝廷打東藩。他是來表達中立的,以免東藩將他吳家軍當做大患,畢竟藩鎮集團中,就他跟東藩關系遠,江藩集團幾乎都是李慢侯的舊部。
結果吳階是秘密來的,李慢侯卻直接將他拉了出來,帶到了談判桌上,跟朝廷談判。李慢侯一直不是以東藩的名義,而是以所有藩鎮的名義,并且拿出了江藩集團的授權書,說是可以代表江藩。
看來江藩已經徹底投靠了李慢侯,吳階也只能硬著頭皮在談判桌上表達立場,既不偏袒東藩,也不順從朝廷,將中立的態度公開化,這讓他頭大不已,量不得罪很可能都得罪了。
江藩集團的授權,也讓吳階對李慢侯更加擔憂,他在陜西見過江藩的軍隊。雖然士兵都不是西軍出身,可軍官大多有西軍背景,指揮打仗經驗豐富。士兵五花八門,但都很能打。騎兵是河北山東流民出身居多,步兵來源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