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分。
張孝非常擅長數學、幾何,他要去山東讀營造科。大秦古賢人希羅有一本《機械學》,他已經讀過,非常癡迷。齊州府學里,有從西域請來的營造大賢授課,他要去好好學學。他一路上都在談,說西方大秦國的水渠架設在空中,他想問問大秦國的老師,架在空中的水渠能不能跑船?
李聞過則醉心金石學,在山東的時候,還跟李清照專門學過一年。后來去了草原,他還給李清照去草原上拓印過勒石燕然和封狼居胥的碑帖。李清照很欣賞李聞過的天賦,否則也不會做媒,將她侄孫女輩的趙家才女許給李聞過。
只可惜李聞過沒有張孝那么自由,他有一個想做大事卻始終無法了卻志向的父親,他爹李忠讓他去齊州府學讀兵法科。將來子承父業,征戰沙場。他覺得假如有一天他戰死了,他爹可能都不會在意,因為他家弟兄太多了,不像張孝是獨子。
他也跟張孝訴說他的志向,他一些同學去過海外,見識過許多遺跡。這幾年給他寄送了很多畫片,其中有一些大東洲叫做瑪雅的國家的城市寫實。那個瑪雅國,竟然在煙瘴遍地的南方森林里建造城市,他敏銳的察覺,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奇怪古國。他很想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去海外踏勘。
兩人興趣交匯的地方是,張孝對瑪雅人城市的構造很感興趣,金字塔、石造像,都很特殊,因此說了一路。
到了齊州,還約定要去李清照主持的金石館參觀。
之后兩人一起去東??ね醺菀娎盥?,李慢侯很熱心的問了他們很多事情,從婚嫁到學業,抽出時間事無巨細的了解他們。
兩人戰戰兢兢的表達了他們對于大人物來說,似乎不務正業的愛好,沒想到李慢侯還很支持他們。表示會為他們說話,支持張孝學習營造學,并支持李聞過學習金石學。
但當兩個孩子離開之后,李慢侯就擔憂起來。除了李睿這種經歷過災難的二代之外,權貴集團二代的進取心大大下降。
李忠家還算好的,牛仲、單穿那些人,一個個生怕自家孩子吃苦,很少希望孩子繼續扎根軍隊。
別提別家了,自己家何嘗不是如此。他多次向晏貞姑提起,希望長子李靖能從軍,晏貞姑都拒絕。甚至將兒子帶到揚州,在揚州讀書。次子李康年幼,但看張妙常和金枝的樣子,也不打算培養兒子往武功方向發展,自幼教授的都是些詩詞歌賦之類的風雅文化。
日子好過了,經歷過災難的一代,本能的不希望后代吃苦,這跟繼續保持了艱苦風氣的遼東二代,跟草原上從來沒輕松過的二代完全不一樣,幾十年后,這群二代掌權,他們如何跟成吉思汗這樣的英雄抗衡?
還好這個國家很大,從來不缺乏野心勃勃之輩。還好這個國家早就摧毀了貴族文化,下層通向上層的渠道已經成為文化。李慢侯可以通過科舉之類的考試,選拔平民子弟。這些平民子弟,更加充滿生機,可以彌補權貴二代進取不足的缺陷。
唯一讓他擔憂的是,宋朝同樣是科舉制選拔官員,可宋朝官僚集團的進取心,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別說蔡京、秦檜這樣的權臣了,即便放到范仲淹、王安石時代,恐怕碰到成吉思汗,依然會被碾壓。
兩宋之間是小冰河期,草原民族有無窮無盡的南下慾望,就算沒有成吉思汗,肯定也會有其他的英雄,帶著漠北高原上涌動的潮水沖向南方的長城。
所以李慢侯必須為二十年甚至十年后的大變局考慮,他需要一個積極進取的強大的官僚集團。這個官僚集團,不能是只讀圣賢書的書生,應該是能文能武的英才。
李慢侯一直在摸索著,他辦理的學校,很早就開始講述兵法。李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他發現,跟他試圖培養出的軍事化官僚不同,李睿野心勃勃,卻自詡儒將。這很可怕,不是儒將不能帶兵大勝仗,而是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