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是說別人,你可別說出去。燕王治下如此,定然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他自己給燕王解釋。
侍女道“可不是嘛。如今雖然百業興盛,人人安居。可夷狄未滅,時常入寇。燕王要籌軍餉,就要重商賈。商人重利輕義,自然是唯利是圖的。”
這些道理可不是小侍女自己想的,而是跟她相親的一個書生說的。這種相親,都是隔著紗簾,互相能看到一個輪廓,談好了,才會匆匆看上一眼。而且不說話,盡量不逾禮!
那個書生顯然是一個傳統思想的學生,看不慣齊州這座商業大都市里的氛圍。不過小侍女很喜歡,因為她覺得書生慷慨激昂的時候,很有一些指點江山的氣度。
趙桓疑惑道“燕王不是有半壁江山,怎還會缺了軍餉?”
侍女嘆道“世人皆說燕王執掌半壁。可江北財賦,大多在留守手中。留守晏湲,忘恩負義,全都上交給了朝廷。燕王所能用者,不過區區河北。”
趙桓皺眉“以河北之財賦,養十萬精兵,需千萬賦稅。”
侍女搖頭“何止千萬?燕王軍十萬,年費軍餉兩千萬貫有奇。還要治河、修路、興學,河北之財,如何夠用?”
趙桓驚嘆“養兵就要兩千萬貫,燕王歲入能有幾何?”
侍女想了想道“去歲有五千萬貫。今年應該還會再加!”
東藩府每年的收支都會公示,雖然不可能做到數字化時代那么細致,可這是一種態度。收的稅用到了哪里,讓老百姓心里知道,納稅的抵觸心理才會減少。目前只能公示大項,一般是開列十大開支。最大的一筆就是軍費,兩千萬貫是跑不了的。其次是治河,這是一筆三百萬貫的開支,還有修路、建港等公共工程,像登州這種有帶動作用的大港口,東藩府會承擔一半開支,地方籌措一半開支。
現在每年公示的十大工程,都成了各地一種攀比的象征了,比如那個州有了大工程,往往當地商人除外都會向別人吹噓。這是除了金錢至上觀念外,另一個金錢社會的浮夸心理追求豐亨豫大!
趙桓都不知道怎么驚嘆了,這已經快趕上過去整個朝廷的歲入了,可燕王如今的土地,最多不過三分天下,尚且殘破。如何能窮刮五千萬貫?難不成燕王治下,早已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