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趙福金這里得到了一個主意,弄不好背后還是李慢侯出的。讓他找江藩借兵,用雇傭的形勢,找江藩借兵三千不是問題,至于錢嗎,可以借。他妹妹先墊付,吳國公主有的是錢。以后用常州的財富,養三千藩兵,不是問題。
手里有這些可用之兵,雖然不可能擋得住朝廷大軍,護送他們逃到江北是沒有問題的。
兩個皇帝先后同意,宋徽宗也不好堅持。加上他并不是很擔心自己的安全,即便趙構是皇帝,也不能拿他怎么樣,充其量監禁起來,還得好吃好喝的供著。所以他也同意南下了。
李慢侯親自護送,將一路送到揚州,然后朝廷的使者遷來接應。
冬天啟程,還是沿著運河,山東以南的運河可不會結冰。而且已經恢復了以往的繁華,沿途城市恢復,一路都很通暢和便利。
黃河已經治理了五年多,前兩年是張浚治理,后三年是晏湲治理。雖然晏湲時期,花費巨大,但真正的進度,還是張浚那時候完成的,最艱苦的工作,也是張浚做的。他這種人,其實很適合做這種工作,因為他不惜一切代價。
當時他利用自己在川陜積累的人脈,從四川抽調了十萬民夫,這可并不是花錢雇傭的,很多都帶有強制性質。張浚沒有錢給這些人發高薪,還要讓他們從事最危險的工作。尤其是對黃泛區的治理,死了上千人不止。
要束縛住泛濫的黃河,黃泛區是繞不過去的難點。十萬四川民夫,抱著柴捆、背著沙袋,硬是在黃泛區里,填出了一道圍住河水的堤壩。勉強束縛住黃河不在泛濫之后,才是堵缺口的問題。但這時候張浚因為起兵,而被罷官了。
晏湲接手之后,他放棄了張浚制定的計劃,填黃泛區就死了那么多人,堵缺口誰知道會死多少人,他可不敢繼續這么干。他打算分兩步走,第一步,導水入山東。第二步,阻水入淮河。
繼續加固黃泛區堤壩,在李固渡以南,圍出了一個方圓百里的湖堤,因為黃泛區最中心的位置,正是滑州治所白馬縣,所以人稱百里白馬湖。白馬湖的湖水,過去在黃泛區沒有約束,肆意泛濫,沖刷出了成百上千的港汊,最后慢慢匯聚進入古汴渠、五丈河,分別往南、往東。往南的經古汴渠最后匯入泗水,最后奪淮而出;往東的通過五丈河流入梁山泊,經過梁山泊,一路注入濟水出海,一路南下同樣進入泗水,最后奪淮入海。
晏湲用了三年時間,加固百里白馬湖湖堤,堵塞大量港汊,將水束縛住。同時加固古汴渠、五丈河河堤,用這兩條河將白馬湖的水泄走。最后在一個冬季枯水期,將通往古汴河的最后一個河口封堵,讓水只能通過五丈河東流。
由于泛濫的河水都要流入梁山泊,算是坑苦了山東西部的州縣。梁山泊水位不斷上升,再次形成了“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的盛景。
不過這么做是得到了東藩府支持的。是雙方合作,將水導向梁山泊,讓梁山泊成為黃河水的中轉。因為有八百里水泊緩沖之后,黃河水就沒那么不可馴服了。最大的困難其實是泥沙,黃河之所以不斷決口,主要就是因為故道經常性淤積,然后就要改道。
中國人的歷史,就是一部跟黃河對抗的歷史,在古代,黃河泛濫區域更大,出了黃土高原,就沒了約束,在平原上肆意沖撞,整個河北都是他淤積之所,大禹治水之前,黃河水甚至都不入海,隨意蔓延泛濫,大禹開了九河,從山東將黃河導入大海,黃河下游,才算有了固定的河道。但這只是傳說,可信度不高。
但在宋朝,對抗黃河就有信史可查。不遠的王安石時期,就在治河問題上,付出過慘痛代價。王安石還沒開始執政,黃河之前一直東流。可是卻有了向北改道的跡象。這讓宋仁宗等人十分擔憂,因為擔心黃河北流進入遼國境內,那樣大宋就沒有了黃河天險。所以他們打算讓黃河回流,開挖六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