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李慢侯很羨慕吳階兄弟,除了他們沒錢之外,西軍的軍事文化傳統,真的太便于組建強大軍事力量了。
有利就有弊,偏偏是因為窮困,才造就了西北地區的民眾愛冒險,敢冒險的傳統。更能接受風險巨大軍餉豐厚的軍人職業,長此以往,軍事經驗和文化進入民間,他們從小習武,從小就知道長大要當兵,對當兵不但不排斥,反而認為理所應當,就好像農民種地,工人做工一樣的理所應當。
所以只要有錢,吳階兄弟就能武裝足夠多的軍隊,只可惜他們沒錢。
可李慢侯有錢啊,所以他才肯為了陜北幾塊窮地方,支持晏湲,威脅吳階。現在西夏西部邊境地區,最兇殘的西軍文化地區,麟州、府州這兩個過去折家軍統治的地區,打西夏人打的最恨,乃至西夏人奪取了麟州之后,挖了折家的祖墳。還有無定河下游到黃河之間的下場土地,這塊土地同樣貧瘠,沒有像樣的大城市,只有幾座邊塞寨子,聽聽名字就知道有多兇殘,嗣武寨、清邊寨、米脂寨、開光堡、義和寨、白草寨,聽名字就是知道是早就軍事化的地區。
這里的選址也完全不是從生產角度出發,最西邊的嗣武寨,以前叫啰兀城,聽名字就知道是在奪取的西夏人土地上修建的城寨,建在無定河西岸的古城山上,周圍百里方圓,全都是軍寨,東至靖邊寨二十里,西至鎮邊寨二十里,南至米脂寨三十里,北至龍泉寨三十里。
這里的軍事文化,會一直持續到明清時期,后來推翻明朝的李自成,就是米脂寨人士。
控制了麟州、府州,和綏德軍在無定河以東這片跟西夏人用鮮血染紅的土地,雖然沒有控制整個陜西,但李慢侯可以從陜西募兵啊。吳階總不能不讓他治下的百姓給李慢侯當兵,除非他想跟李慢侯打仗,同時還失去民心。
從陜西招兵,李慢侯也不怕軍隊投降吳階。這是兩個概念,從陜西招兵,只不過是因為擔憂過于倚重邊地民眾,是分擔風險的行為。說到底,陜西人也好,河套人也好,甚至廣義上的草原人,都是中國人,李慢侯是沒有什么區別的概念的。只是同一個族群控制軍隊,風險太大而已。古羅馬之所以亡于蠻族,就是因為能打的軍隊都是蠻族出身。唐朝藩鎮割據那么厲害,卻始終沒有亡于藩鎮,哪怕長安城被各種勢力攻陷了七次,唐朝始終能恢復過來。就是因為唐朝的軍事力量,始終不是被一個勢力控制,之所以沒有防備安祿山,是因為安祿山當時甚至不是最強悍的藩鎮,當時的隴右節度使、安西節度使都比安祿山要強大的多。后來鎮壓安祿山的力量,也是來源于隴右和安西。
同樣的道理,萬一將來邊地經濟破產,軍事化的邊地民眾叛亂,東藩府還能用西軍進行鎮壓,西軍叛亂則可以用邊軍鎮壓。
目前也不僅僅是邊軍和西軍在李慢侯麾下服役,還有草原部族、遼東逃奴,都是重要兵源,加起來已經過半。浙東地區,依然在為李慢侯優秀步兵,現在已經是第二代浙兵,而且這里也形成了軍事文化。形成軍事文化的原因,還是基于固定的農業社會,大量退役軍人還鄉之后,帶回去的財富,對這個貧瘠的山區封閉社會沖擊很大。而他們又成為一種紐帶,將山區社會跟軍隊聯系在一起,就形成了這樣一條不是最好,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卻是唯一出路的選擇。而且不止局限于義烏東陽兩個縣,附近的金華、武義也有青壯從軍。甚至擴大到了南方的臺州、溫州,不同的是,在臺州、溫州李慢侯主要招募水兵。
在臨安附近募兵,朝廷沒有反對,但是他們自己也跑到這里募兵,讓這里的人力已經短缺,幸好沒有大規模崩潰性戰爭,否則這里就可能面臨消亡的危機了,就像明末,跟八旗勢力的苦戰,讓這里的青壯幾乎傷亡殆盡。如今是和平時期,東藩府用兵雖多,但傷亡不大。朝廷募兵,更是用于防御,幾乎不會打仗。所以這里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