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大批漢兒,尤其是韓家這樣在遼國時期,可以跟耶律、蕭氏聯姻的豪族十分不滿,于是許多就去投靠了大石。契丹人在草原上是第一大部,但跟漢兒相比,又成了小族。遼國治下,第一大族還是漢兒,有三百九十萬人,比契丹人多了一倍不止。幾經離亂,他們人口依然比契丹人更多,哪怕投靠大石的意愿沒有契丹人強烈,也依然有八萬戶投靠了大石。他們中的不少豪族,在大師手下做各種文官,沒有他們,大石在西域的政權就不會完善。
為了保持遼國傳統,大石雖然禁止契丹人跟當地突厥部族通婚,卻沒有禁止,也不敢禁止契丹人跟漢兒通婚。當地契丹人娶漢兒女,漢兒男娶契丹女的情況十分常見。漢兒住在城里,幫助大石守城、征稅,契丹人住在城外,幫助大石放牧、當兵,幾乎復制了遼國的南北面官制度。
李慢侯嘆道“漢兒的血脈也不多了。我知道你這回從朝廷哪里又得到了三萬漢兒,打算安置在臨潢府一帶。你考慮過以后怎么辦嗎?契丹、漢兒總共不過二十多萬戶,即便家家當兵,也不過二十萬大軍。無論是控制西域,還是控制臨潢府都足夠,但你能一路從臨潢府建立驛站控制到撒馬爾干嗎?”
大石皺眉,人力始終是他最大的短板,女真人把契丹人殺成了小族,讓他在西域的控制只能流于表面,那些葛邏祿人、烏古斯人,雖然臣服于他,可都是畏懼于他的兵力。而且麻煩不斷,在費爾干納盆地跟契丹人、漢兒爭地,市場發生沖突。大石很想將他們遷走,卻沒有余力。如今要控制從臨潢府到撒馬爾干,比契丹極盛時控制的土地還要廣大,人力根本無法支持。
“倘若燕王肯將燕云、河套五十萬漢兒交于我。我愿幫燕王打下大食國!”
燕云有四十萬漢兒豪族,都是撐過了一次次戰亂的土豪和大家族,河套則流亡著十萬漢兒流民,怨軍八部實際上都算是漢兒,只是不可能給他。可這些在燕王治下,無官無權,只是平民的漢兒,燕王應該不會計較,只要給的好處夠多,燕王應該可以放棄。
結果李慢侯怒斥“荒謬!這些漢兒,也是我的子民。怎能驅之如牲口。此話陛下休要再提!不過我倒是有一個主意,燕云豪族,多是耕讀傳家的大族。在我治下,不開科舉,多有怨言。你大遼要開科舉,卻無讀書種子可用。何不開科舉,招納這些豪族做官。雖然人數可能不多,但卻于你有大補益。”
耶律大石自然知道科舉的重要性,在西遼無法開科舉,最大的障礙就是沒有讀書人。少數讀書人都跟寶貝一樣,安插在各個南面官衙之中,根本不需要考試。沒有科舉選拔的海量官員,就無法對地方實施直接統治,大石作為一個參與過科舉,還成為遼國翰林的貴族,是非常熱衷開科舉的。但從燕王境內招人,這似乎有有些不妥。
李慢侯看到了他的顧慮“你不用疑我。用不用在你。我允你回兩京,就沒打算防你。我的轄地,也就止步陰山、燕山了。漠北,我只留狐狼道一線,既不要草場,也不要部眾。不過是為了通商。東西兩萬里,草場、部眾都是你的。但你沒人。滅金之后,我意向南。通西洋,連波斯,接大食。北方萬里草原,就是你們契丹人的牧場了。我只留陰山和灤河,用于放馬。你若控制不住漠北,我就有無窮邊患。”
李慢侯分析利弊,他確實沒打算用燕云的書香門第去控制西遼政權,但私心也是有的,那就是通過這些人,向西域重新輸入中國文明。這是繼漢唐之后最后一次漢文明西傳,是有歷史意義的。
大石考慮起來。燕王治下的漢兒豪族都對燕王不甚滿意,他招募這些漢兒豪族,到底是燕王通過這些人控制他,還是他通過這些人影響燕云,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誰能影響誰,就看誰更強了。
大石不是趙構,面對危機,他善于利用機,而不是懼怕危到了連機會都不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