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術卻一點信心都沒有,契丹人當時四面急攻,兀惹人據(jù)城死守。但現(xiàn)在死守只是死,沒有守。兀惹城堅固,卻不大,根本無法對抗火藥。
這時候兀術手下一個謀士建議,讓他用計。愿意去游說契丹人退兵,兀術病急亂投醫(yī),同意了。
使者跑到了長春州契丹大營,面見了親征的耶律大石。耶律大石滿嘴燎泡,都是急的。尤其是當黃龍府失陷的消息傳來之后,他更是急火攻心。可接連猛攻,除了損兵折將外,沒有任何進展。
兀術使者游說大石,說契丹人聯(lián)合宋人進攻遼東,勝則宋人得國,契丹人一無所獲,最多能將女真下轄的一些契丹部落帶走。大金丞相兀術,愿意將涅剌拏古部和突呂不室韋部兩部契丹歸還大遼。只求大遼退兵,以免為宋人所利用。
所謂疏不間親,這句話未必正確,哪怕是曾參之母,也會被兒子的消息蒙騙而逃。可疏一定間不了利,耶律大石仰仗燕王的地方太多了,此時退兵,跟燕王盟約破裂,他承受不起這種代價。
兩部契丹固然重要,可如果燕王不支持,甚至不同意,大遼根本回不了東方。于是耶律大石假意同意使者的要求,要求使者立刻歸還兩部契丹。兀術不是傻子,轉(zhuǎn)過來要求大石先撤兵。雙方你來我往,拖延著時間。
大石也想明白了,黃龍府一戰(zhàn),結果注定他已經(jīng)很難在聲勢上壓倒宋人。既然不能樹立大遼雄風,那么為此死人就是不合算的。
拖延也是有意義的,至少從兀術手里要回了許多契丹奴隸,許多契丹奴隸,都是那些先后投奔大石的青壯的家屬。對兀術來說,這些淪為奴隸的老弱婦孺沒有價值,對大石來說,每一個契丹人的血脈都彌足珍貴,尤其是婦孺,他們才是傳承契丹的希望。
最后大石甚至愿意用財物跟兀術交換契丹部族,雙方談妥了一個合適的價碼,一百萬石軍糧,換走了涅剌拏古部和突呂不部兩部契丹,丁口兩萬余,婦孺五萬余。這批軍糧,足夠兀術撐過這個寒冷的冬天,以及換取契丹人不參與進攻會寧府的承諾。
還能這么玩?
大石跟兀術的勾當,不可能騙過燕王的耳目,他也沒有隱瞞,甚至主動寫信去說明,態(tài)度謙卑的表示,實在不忍心看著契丹同胞受戰(zhàn)火之苦。
李慢侯也不怪他,李慢侯已經(jīng)到了黃龍府,在殘破的黃龍府廢墟之上,感慨萬千。
隨后讓人回信,告訴大石可以繼續(xù)交易,既然兀術肯將契丹人給大石,那么漢兒呢,宋人呢?只要兀術肯放人,要錢給錢,要糧給糧。
估計這時候兀術不會要錢,但糧食,他可能想要。今年冬季他很難熬,殘存的幾十萬人擠在會寧府,他養(yǎng)不活那么多人。除非他想吃人守城,否則太多的人口只是累贅。女真人是不能趕走的,但是奴隸,尤其是婦孺,兀術很可能不想要。
果然兀術跟大石商議,一個人一石糧食,無論男女、老幼。大量人口開始從會寧府被遷出,逆混同江不斷被趕到長春州契丹大營,契丹人的軍糧則源源不斷送到會寧府。
人如牲口一般,這就是這里的現(xiàn)實,女真人也好,草原人也罷,甚至以前的契丹人,他們計算俘虜?shù)馁~單上,人和牛馬都是一起算的,不會單列出來,人馬牛都是生口,以口為單位。
三十多萬主要是宋人奴隸的家眷交易完后,兀術得到的糧食已經(jīng)足夠,這時候他提出討要女真戰(zhàn)俘。這場已經(jīng)打了一年多的戰(zhàn)爭,被俘的女真人已經(jīng)多達三萬人,兀術需要這些生口。
兀術放出的價碼是,一個女真壯丁,換三個宋人壯奴。很屈辱性的交換比,但李慢侯愿意更屈辱一些,試圖討價還價到一換十,因為他手里的女真俘虜太少,而宋人壯奴太多。
女真人在會寧府周邊,依然有五十萬以上的人口。全部擠在會寧府不可能,因此分散在大大小小的堅城里。光是五國部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