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是有媲美絲綢的優勢商品的,就是他們的棉布,所以在中國大打絲綢之路戰略的時候,印度人也提出了棉布之路的叫法。歷史上也確實有以印度棉布為驅動,形成的商路。只可惜跟絲綢之路基本重合,被絲綢的光芒死死壓制,成為絲綢之路上一個補益,而不是主流。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棉布的特性,印度人的棉布,無論怎么精美,都不可能媲美絲綢,西方人不會用等重量的黃金換取棉布。一直到大航海時代之后,英國人才將大量棉布輸送到西方,但卻十分懊惱,英國人用“無階層屬性”來概括棉布。因為棉布是各個階層都能消費的商品,大大沖擊了英國本土的毛紡織品。絲綢就不會這樣,絲綢在西方人眼中,始終是帶有“貴族性”特征的,長期以來只有貴族用的起,當凱撒穿著全身絲綢出現在羅馬元老院的時候,震驚了所有人,都覺得凱撒太過奢侈,連凱撒這樣的人,身穿全身絲綢制品,都被認為奢侈,其他貴族就只能以擁有一兩件絲綢織物為榮了。
絲綢具有貴族性的原因,是它本身的稀缺性決定的,即便在原產地,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消費的起的,在李慢侯引入棉紡織技術之前,大宋的老百姓大多只能穿著麻布,絲綢是作為富人的專屬,甚至是權貴的特權,司馬光對老百姓穿絲履始終耿耿于懷。
但棉布的非階層性,其實才是最好的貿易品,因為產量可以做到很大,是最好的大宗商品。所以在幾年前奪取霍爾木茲島之后,李慢侯就讓海軍開始經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