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番滅族了。
武將家族雖然文化水平低下,但生活在一個文化水平高的社會中,他們懂得的常識本身就比較高,這種不是文字記錄和傳遞的常識,也是一種經驗和智慧。至少他們知道,疫病而死的人,必須盡快處理掉,甚至有的武將家族是有大夫存在的,江湖郎中也是郎中,他們懂得將得病的人隔離起來,建立諸如大宋境內對待麻風病人那樣的麻風村,讓這些病人自生自滅。
借此保護了大量健康的生番,有不少生番部族因為他們采取這種措施而幸存,當看到那些沒有來得及采取措施,或者還沒有被征服的部族整族滅絕的慘劇,生番部族對征服者不但有畏懼,也有感激之情。
武將家族也將一些先進技術帶給了生番部落,比如制造弓箭。他們會自己制作輕弓,賞賜給親近的生番部族,但只有弓,沒有箭。生番狩獵,需要使用木箭,箭頭采用石頭。絕對不會有鐵器流入生番手中,畢竟武將家族自己手里的鐵器也極少。
他們需要高價跟軍塞進行交換,他們跟軍塞之間的關系,也比較特殊。因為把守長山軍塞的,也是流亡武將家族,多少都有些關系。甚至有的武家家庭流放了,他們的親族就在守軍塞。武將家族跟軍塞守軍之間,也是聯姻的。
通過這種特殊的關系,他們控制著鐵器貿易,保持他們對生番的絕對優勢。
這些武將征服者強大嗎,很強大,不但自身始終保持了強烈的征服文化,而且有許多生番死士為他們效力,最大的幾只武將領主,甚至能拉出上萬人的大軍。他們威脅大嗎,幾乎沒有。因為除了他們家族成員,生番家將之外,他們拉出來的大軍都是一群石器時代的烏合之眾。
帶著這樣的烏合之眾去沖擊軍塞,那是開玩笑,他們也從沒有這種想法。他們更多的是維護好跟軍塞之間的關系,那些軍塞,守將現在大多還是武將家族子弟,對他們還很客氣。但卻已經隱隱流露出了一些看不起的態度,軍塞子弟,并不羨慕武將征服者,雖然這些征服者作威作福,但又能怎樣?他們剝削生番天天吃肉,東洲誰不是天天吃肉,能天天吃菜,那才是貴人。他們從生番手里可以得到大量進貢,誰稀罕呢?物產豐厚之地,遠在大宋,他們留在山西的,多少還能穿得起代價高昂的棉衣,這些武將征服者連麻布都買不到。只能跟生番一樣,穿起牛皮,過起茹毛飲血一般的生活。
尤其是當長山以西人口越聚越多之后,生活也就越來越豐富和舒適。食鹽、糧食早就可以自給,現在一些地方甚至開始自給紡麻織布,燒制陶器、土瓷,釀造東洲濁酒,基本的日常用品其實都已經可以自造,只有鐵器,精美的絲綢、瓷器還需要輸入。可這種基本的生活用品,長山以東根本就沒有。不是商人不肯賣給他們,而是商人根本不會來,軍塞是帶著使命的,不然這些軍塞守軍,才不會來守苦塞,他們也想住在山西的家里。將軍塞里一些物資賣給武將征服者家族,更是出于一種道義,不想看他們死而已。
至于賣給他們的物品價格過高,那不怪軍塞,因為軍塞運輸物資到這里,成本就極高。
這些武將征服者家族,仇視燕王嗎,或許有,但他們最熱衷的,還是向燕王效忠,因為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離開山東的出路。他們這些人將長山稱作哭山,因為他們是哭著被流放到山東的,時至今日每當軍塞流人出塞,無不嚎啕而去。
可是因為他們的子弟懂得跟生番交流,多有帶領生番打仗的經驗,自身悍勇之氣未消,因此在燕王軍中服役的生番騎馬步兵,多是他們統領,有的人立功之后,可以留在大宋,讓人艷羨。也有立功之后,免除他們家族流亡之罪,居家遷回大宋的先例。一旦有這種機會,大多數征服者家族,會毫不猶豫將自己征服的生番部族,交給親近的好友,最多留下子弟統領他們,然后舉家回遷。
讓軍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