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稱之為阿非利卡的大地,宋商稱之為大西洲,顯然是跟因東藩得名的大東洲相對的關系,他們認為這是極西之地,而且同樣廣袤無邊,因此稱作大西洲。
宋國的大海商,不管是出自燕王治下,還是宋朝廷治下的海商,許多都開始往大西洲探索。不是他們好奇心重,也沒人資助他們,主要是大西洲現在成了航道上的一環。大食國早就分裂,但名義上分為兩個,以巴格達為中心的大食國,是阿拔斯王朝,還有一個以埃及為中心的法蒂瑪王朝,宋人成阿巴斯朝為黑衣大食,稱法蒂瑪王朝為綠衣大食。
兩個大食國有一點,那就是都很有錢。綠衣大食控制著敘利亞到埃及的土地,事實上敘利亞比埃及更富庶,至少在十字軍東征之前是這樣。綠衣大食的首都以前就在敘利亞海岸邊的凱魯萬,而不是開羅。敘利亞的大馬士革之前是一個跟巴格達并列的繁華大都市,大馬士革鋼刀名揚四海,可實際上大馬士革鋼刀是印度的鋼打造的。就好像阿拉伯數字是印度的一樣,大馬士革鋼刀也是印度的,至少通過阿拉伯之手,就被其他地方人以為是阿拉伯的。
綠衣大食后來營建了開羅,并達到帝國的極盛期,迫使巴格達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將先知穆罕默德使用過的斗篷等遺物送到開羅,從此大食帝國的各地總督開始向開羅進貢,法蒂瑪王朝成為正統。
綠衣大食以開羅為首都,擁有凱魯萬、大馬士革、的黎波里、亞歷山大港等商業城市,非常富庶,同樣是溝通北非、歐洲和印度的通道。宋商就是沖著開羅去的,燕王使節很多年前就拜訪過開羅,跟法蒂瑪王朝建立了關系,前幾年更是派駐了府學學生出身的特使常駐,得到法蒂瑪王朝同意,正在抄錄綠衣大食國的文獻。
綠衣大食國已經衰弱,境內馬穆魯克封建領主割據,哈里發淪為傀儡。但地方領主也是愿意做貿易的,因此能直接帶來海量中國的絲綢、瓷器,印度的棉布,三佛齊國的香料等稀缺物產的宋商,是很受歡迎的。
綠衣大食國是一個理想的貿易伙伴,因為他不會像其他國家那樣,只能黃金,他跟印度一樣,是可以貨物的,黃金只是貿易過程中的一個計價工具,回歸了黃金該有的本來意義。
綠衣大食國可以輸出許多商品,有些還相對高級,甚至可以返銷到大宋去。比如他們久負盛名的草砂紙畫,草砂紙是埃及人的發明,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紙。但很可惜這種紙制造麻煩,材料限制太大。只能使用埃及產的紙草莖,用棍杖碾平,然后編織起來,在一種特殊液體中浸泡六天,之后晾干就是紙張了。原理看似比中國的造紙術更簡單,但制作更麻煩,工匠制作出一版莎草紙需要一個月時間,而且原料限制很大,所以無法大規模制造。
莎草紙甚至在幾百年間,不斷被牛皮紙和羊皮紙取代,因為牛皮紙和羊皮紙更容易保存。但莎草紙依然是主要的記錄工具之一,所以大量生產向歐洲大量出口,成為埃及最大宗的手工產品之一。直到兩百多年前,阿巴斯王朝在怛羅斯之戰打敗了高仙芝率領的唐軍,俘虜了一批唐人,其中竟然有懂得造紙的工匠,很快阿拉伯人在巴格達建造了規模巨大的造紙廠,埃及莎草紙的歷史就被終結了。
如今依然在使用莎草紙書寫的,除了埃及人之外,就只有東羅馬帝國了。莎草紙也不再作為一項大宗出口商品,而是一種帶有歷史情節的物品。比如東羅馬帝國只是使用莎草紙起草官方命令,普通人更喜歡用中國紙張。
由于有莎草紙這種載體,所以埃及人跟中國人一樣,很早就產生了繪畫藝術,成為莎草紙畫。最早的莎草紙畫甚至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是古埃及人記錄他們日常生活的寫實畫作,跟他們的壁畫完全一樣,并沒有來得及創新,大概是因為還沒有來得及進行創新就滅亡了。缺乏傳承的莎草紙畫,大多數都是古董,因此被燕王收集,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