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集團,向來都是貿易與軍事聯合體,貿易是主業。
所以跟科伊桑人的聯盟,讓他們開始深入科伊桑人的土地,跟一個個科伊桑人做生意。
將印度、埃及的手工業品帶到一個個科伊桑人的氏族,跟他們換取牛皮、牛角、牲口、象牙。
這種直接進行補奴的海商,其實是一小部分,而且很多是后來者,更不講規則,更唯利是圖。
先驅已經占據了有利地位,后來者不得不采取更極端的做法才能得到厚利,尤其是許多補奴團性質的海商,被南宋海商帶到印度之后,接著沿著這條渠道來到非洲,跟人交易永遠沒有直接動手抓捕來錢快。
一些遼東補奴隊不在乎這種風險,于是他們會直接參與補奴。連兇狠的女真人都敢補的他們,面對弱小的班圖人,很難壓抑沖動。
但他們不久后,就遭遇了困難,因為在他們的打擊下,班圖人不但停止了南下的步伐,而且開始北遷,開始不斷返回他們本族人的領地。補奴團的打擊,終止了班圖人的大遷徙。這些被擠壓的班圖人,并沒有因為生存空間變小而衰弱,反而因為聚集而變得更加強大。
補奴團很快就發現,班圖人開始裝備更多更好的武器,他們也開始身披鐵甲,開始裝備強弓硬弩,長矛戰俘之類的武器,就差發展出騎兵了。
原因很簡單,在南非北部,到津巴布韋地區的班圖人腹地已經誕生了國家形態的文明,他們修建了大津巴布韋城,津巴布韋的意思是石頭城,班圖人修建了幾百處這樣的石頭城,城墻可以高達三丈,墻厚一丈五六尺。能建造這樣石頭城的文明,顯然已經有一定的水平。
但這些津巴布韋班圖人國家,還算不上什么大帝國,沒有誕生集權的中央制度,依然有很強的氏族風氣。每一座津巴布韋,都是一個強大的氏族建造和控制,使用奴隸勞動。以畜牧業為主,但也有農業出現,修建了梯田、水渠、水井,甚至還能鑄造粗糙的金幣。
這個津巴布韋國家,并沒有位于大河畔、沿海邊這些容易進行信息交流和溝通的區域,而是位于內陸腹地。乃至后來他們在十六世紀被南方的祖魯人滅亡之后,迅速消失于歷史之中,跟瑪雅人一樣成了一個謎。沒人知道是什么人建造了這些規模不小的遺跡,于是產生了各種懷疑和猜測,歐洲人從中發現許多技術來源于歐洲,認定是腓尼基人或者所羅門王建造了這些城市。
不管怎么說,這些班圖文明還很脆弱,脆弱到一次倒下,就會徹底消失。他們沒有文字記錄,沒有知識傳遞,經受不起打擊。
可他們能在一片氏族原始部落中間,建立起這些用難以加工的花崗巖修建的城墻,必然有特殊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這一帶盛產黃金,最大的津巴布韋城,正好就坐落在一座大金礦旁邊,他們控制金礦,用黃金跟海邊的阿拉伯人貿易,久而久之就學到了先進技術。技術不可能無緣無故誕生,最大的可能就是通過購買奴隸,從而引入技術。
因為擁有黃金,所以他們能買來奴隸幫忙建造城市,自然也就能買來武器。這里有的是武器商,東北桑給巴爾周邊的群島,是波斯流亡王子建立的酋長聯盟國家,是從印度、波斯到埃及的商業中心,什么樣的技術都有。
但最多的還是宋國的武器商人,只要有錢,宋國人什么都肯賣。宋國商人不會翻越落基山脈,但進入津巴布韋還是可以的。這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度,從沿海河流逆流而上,無法直接到達,因為中間別一道瀑布阻斷。因此沒有特別的利益,宋商是不會去的。可津巴布韋班圖氏族愿意黃金,那就另當別論了。武裝綱隊用小船、馱馬聯運,穿過叢林和高原,將一批批宋國武器,高價賣給津巴布韋氏族。
這些商道也不是他們開辟出來的,阿拉伯人幾百年來一直在走,因此是成熟的商道。
幾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