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他們游牧的草原中心,必然有一座漢兒建造的城市。他們春夏居住在草原的牧場上,冬季遷入城市中窩冬。
契丹人依然是游牧的,不一樣的是他們游牧的范圍開始以漢人城市為中心,而不再是在廣大草場之間轉場。過去他們的轉場,是受到山川、河流等地理條件影響的,是從陰山南北進行遷移,如今則是跟城市結合在一起,是在城市內外遷徙。
半定居的環境,給了大石一個條件,讓他辦起了契丹學堂。契丹人的子弟,年少時在學堂里讀書,成年則在草原上放牧,精英進入府學,智者成為學者,甚至可以送去齊州學宮進修。
這樣一套制度,不但大大降低了契丹人游牧經濟的耗損率,沒有大范圍游牧的消耗,可以剩余更多物產,然后通過貿易轉化為財富。
遼國已經成為中亞地區最大的生產者之一,雖然主要的生產者是漢兒,可契丹人也是其中一環。依托契丹人游牧經濟產出,中亞漢兒城市誕生出規模龐大的皮革加工業、毛紡織業和棉紡織工業,費爾干納盆地的棉花種植規模,已經是世界級的。
再生產棉花之余,這里的糧食能養活上千萬人,如今這里才生活著一百來萬人,遠遠沒有達到極限。棉花生產也好,糧食生產也好,都還有大量土地可以開墾。缺乏勞動力,才是這里的問題。
由于這里的條件,讓超過一半漢兒生活在這里,建造了四座城市。契丹人也有大量生活在這里,契丹人如今跟漢兒是共生關系。
契丹游牧,漢兒農耕,這樣的共生,讓他們合在一起其實也是半耕半牧,可是契丹人放牧比女真人更精通,漢兒耕作也比女真人更精通,加在一起的效率,比女真政權更高。這樣的效率,在經過數以十萬計的人口放大之后,終于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更豐富的資源支撐下,契丹人人口增長,終于超過了女真人。但這更可能是因為半定居生活帶來的結果,總之契丹人也可以像漢人那樣,一家生育七八個孩子,而且大多都能建康成長。
經過一代人的成長,大石治下的契丹人數量終于恢復到了從前,從他在西域建立霸權時候的六萬帳,東歸之時的十二萬帳,增長到了二十萬帳,總人口百萬出頭。而老對手女真人如今,才不過六十來萬,剛剛在西方站穩腳跟,征服基輔羅斯。剛剛不需要契丹人的支持,能夠自給自足,自己打造兵器鎧甲,而不在向契丹人購買。
擁有百萬之眾后,大石終于可以松一口氣。讓他更加自信的是,除了百萬繼續游牧的契丹人外,他還有一百多萬漢兒。他剛到西域的時候,跟他過來的漢兒不過一千出頭,主要是漠北軍州的守軍,后來幾萬燕云逃奴投靠他,當他東歸的時候,已經有十萬漢兒之眾。東歸之后,漢兒有了二十萬人,這些年又從燕云地區涌入了十余萬人。
而且投奔西遼的以漢兒為名的人口,并不都是遼人,很多人事實上是其他漢人,有南方宋國的漢人,甚至有西夏國的漢人,他們冒充燕云漢兒來投奔大石,大石睜只眼閉只眼,他并不在乎漢人的血統是遼人還是宋人,他也承認這些人是漢兒。
這些假借漢兒之名,投奔他的漢人,讓他產生了一些心理上的滿足,能吸引人口,向來都是儒家觀念中的好事,管子、墨子、孟子都支持這樣的情況,認為是圣王在世的象征。民歸之如水就下,這是墨家的兼愛,是儒家的仁義,是王道基業。
這些投奔他的漢兒,帶來了人口大爆炸,漢兒人口從三十萬增長到了一百五十萬,他倒也不擔心,大遼時期,漢兒本就比契丹人多兩倍,依然為大遼力量。如今他對漢兒,比前朝更好,漢兒更沒理由叛他。
一百多萬漢兒,能為他跟契丹人相等的軍隊,如今他已經可以自稱控弦之士四十萬眾,成為匈奴、突厥那樣的真正霸主,達到了契丹人的頂峰。
除了漢兒歸附,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