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權交給了李睿這樣的官僚勢力,變相證明,燕王確實對于皇位沒有覬覦之心。
作為兒子,李靖當然知道父親的心思,他雖然不認可,但卻能理解父親的想法。他知道他父王不是一個熱衷于虛名和地位的人,之所以不爭皇位,只是因為不想造成生靈涂炭。當時燕軍下了江南,遼東的金國肯定不會坐視不理,必然借機反擊。會寧府的兀術勢力,當時優勢很大,如果燕王無法支持遼東的撻懶,兀術必然會將撻懶消滅,重新統一女真集團。等燕王奪取皇位之后,將會面對一個重新凝聚起來的女真集團。
更何況,當時燕軍一旦陷入江南,無法速戰速決的話,統一遼東的兀術肯定不會放過這樣的良機,必然會再次入關。女真入寇,燕軍后方空虛的情況下,十分危險。
所以那次燕王南下以和平收場,燕王奪取了河北之地,重新將目光看向北方。并在之后幾年,扶持撻懶,打擊兀術,最終將金國磨滅。
金國滅亡之后,燕王事實上已經得到了南下一統江山的機會,但他依然沒有南下。有人說,是因為這時候的朝廷,已經今非昔比。重建了家軍體系,還編練了十萬俍兵,即便燕王南下,也無濟于事。
這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最根本的,還是燕王不想奪權。
沒想到燕王不想奪權,燕王一手扶持的晏湲,卻反了燕王。他在江北積累了足夠的政績,然后以跟燕王決裂為投名狀,終于得到大宋朝廷的認可,入朝為相。之后,晏湲徹底跟燕王決裂,成為大宋朝廷打壓燕王的先行軍。
晏湲的態度,最終釀成了第二次朝廷和東藩集團的大危機。
這次大危機雖然還是有驚無險的和平解決,但卻將大東洲的李靖徹底擺上了臺面。
這次大博弈之前,就連李靖自己都不覺得自己有多重要,他甚至跟大多數人一樣,以為自己就是一個旗幟,一個棋子而已。
晏湲代表的朝廷和李睿代表的東藩,在博弈的時候,也確實將李靖視作棋子。晏湲用朝廷的名義,冊封李靖為東洲郡王,緊接著李睿就擺開一副剿滅東洲郡王的架勢,他父親也派人來游說,最終迫使李靖接受大東洲以藩鎮的身份加入東藩集團,簽訂了東藩條法,成為東藩集團中的一個成員。
在紛亂的博弈期間,李靖自己完全看不清命運,他時而野心燃起,恨不能點齊兵馬,跟東藩的十二都廝殺一場,然后割據大平原。時而擔憂不已,擔心失敗之后,失去一切。患得患失之際,他選擇了退縮,選擇了一個最保守的方向,跟各方妥協。接受朝廷冊封,同時以藩鎮身份加入東藩,兩不得罪。
這看似保守的策略,反而讓李靖立刻占據了主動,大博弈之后,他突然發現,他不再是棋子了,徹底站到了前臺,跳出了棋局,他現在也是一個可以操盤下棋的棋手了,跟李睿和晏湲一樣,他現在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以及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的命運。
大博弈期間,不但李靖很混亂,整個大東洲都很混亂。當時所有勢力都在站隊,都面臨著選擇燕王長子李靖和朝廷一方,還是選擇燕王退休后的東藩官僚集團一方。
許多人站在了李靖這一邊,大平原地區的征服者家族自不用說,這些人只有以李靖為旗幟,才能徹底改變他們的背景,就連十二都內部,竟然都出現了大批李靖的支持者。這是誰都沒想到的。
李靖并不笨,相反他母親將他教育的極好,他野心勃勃,最關鍵的是,他人脈深厚。不管是燕王長子的身份,還是晏氏外甥的身份,都讓他被許多勢力看重,有許多勢力在背后支持他。
已經在大東洲東部立足的朝廷,當然支持晏湲,這自不用說,十二都才是東洲最強大的勢力集團,可十二都中竟然有大量李靖的支持者,這是誰都沒想到的事情。正是十二都的支持力量,讓李靖在大博弈之后,迅速明白了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