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終只求財。
于是折彥文很快就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執政中,東洲大平原的建制還很粗獷。漢海都護府控制著廣大的土地,從刀河往南沿河地區修建了二十三座屯堡,稱之為苦河二十三縣。以前有國內派來的官員管轄,建設的都還不錯。屯堡周邊有移民屯田,屯堡城外有港口碼頭,農商并重。
可是這些屯堡有縣的編制,卻連一些大點的鎮子都不如,極少有千戶以上的人口。大多都是幾百人的定居點。
苦河二十三縣的縣令,任期一滿立刻撤走,如今大多數都已經回國。李靖每年光是為了尋找合適的縣令,都頭大無比。基本換上了自己的親信,忠心可嘉,但許多都不勝任。折彥文并沒有全部撤換,他也不知道誰勝任誰不勝任,他是制定出考核標準。
他考核的內容,讓李靖都有些憂心。他原本以為折彥文要行郡縣,興文治,休養生息。結果折彥文要搞軍事化。李靖完全誤解了,折彥文這種人,哪里懂得搞什么文治。折家是西軍將門中的核心家族之一,家族文化就是軍事化,讓他搞文治,他也不會啊。因此考核的標準基本上都跟軍事有關,要求所有屯堡的編戶都要嚴格登記男丁數量,每個適齡男丁都要接受訓練。
這些編戶不僅僅是移民漢人,包括那些番人編戶。番人編戶有軍事文化,也有當兵的先例。因為漢海都護府大半士兵,都是雇傭番人當兵,當兵對崇尚武力的番人村落來說,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如此一搞,基本上全民皆兵。進行裁汰之后,光是精壯,就挑選了十萬人。其中漢人只有兩萬,番人高達八萬。大量番人擔任中低級軍官之職,并沒有明顯的種族區分。軍隊的晉升制度,也大量借鑒了西軍方法,嚴格且透明。軍官晉升,唯軍功是從。
練兵可不是為了防御,這跟東藩府以前的鄉兵完全是兩個思路,練兵就是為了打仗。白養著十萬大軍,漢海都護府現在可養不起。于是他們開始主動向周邊生番部族發起進攻,而不像以前那樣,只要生番不來生事,漢海都護府盡量維持和平,將主要精力放到內政上。
大量石器時代的生番部族被擊敗,而且面對擁有騎兵優勢的漢海軍,來逃都逃不了。大量俘虜被重新安置,派去保長管理他們,對他們實行編戶,不允許他們隨意遷移。征發他們的勞力,修建新的城池,開荒種地。
這一套東西,當然有西軍的傳統,可也有大量新的內容。似乎可以從中看到,折家是如何在新大陸一步步掙扎求生,最后發展壯大的秘密。
這一系列大動作,讓李靖看的心驚肉跳。因為以前東洲的治理是十分寬松的,為了吸引移民和懷柔番人,對農民的稅收基本上都是象征性的,主要財政靠的是淘金和貿易。因為有黃金,東洲的貿易規模很大,港稅每年都能收到上百萬貫,對于幾十萬人口來說,光是征收港稅就足夠了。
可現在稅收陡然增加,總量依然不重,十分之一的稅收,對于以自耕農為主的東洲,這個稅額農民是能接受的。讓百姓難以接受的,是陡然嚴格的管理。漢人的反應是,愿意來種地的淘金工陡然減少,一些已經定居的百姓,也選擇放棄田地逃亡,買張船票回國。因為大多數漢人并不想打仗。番人倒是不在乎打仗,但他們也反對。他們始終有被征服的不適應和屈辱感,許多村落出現了叛亂。對叛亂的鎮壓是極其殘酷的,叛軍領導階層全部梟首,士兵全部貶為奴隸。
東洲并沒有大規模恢復奴隸制,但效仿東藩,允許一些特殊行業使用奴隸,比如礦山。
開礦是新政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就是鹽鐵,沿海興建了大量鹽場,全都是官辦鹽場,目前民營的話,無法跟成熟的瑪雅地區的鹽場競爭,畢竟這里的人口太少,其實最有利可圖的產業,第一是淘金,其次是種地養羊,連種棉花都不劃算。
鐵礦也開發了,五海子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