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在軍事領域改革之所以沒有受到掣肘,主要是大宋朝廷兩百來年的重文輕武,并沒有形成強勢的軍事特權階層,這反而變害為利,讓晏湲在軍事領域的革新,得意輕裝上陣。
最大的掣肘,主要是家軍集團。可是隨著岳飛之死,家軍集團就沒有了實際權力。后來恢復的幾大家軍,也都是虛有其表。
韓世忠、張俊、劉光世這些將門,雖然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可是連韓世忠這樣的猛將,后代都轉(zhuǎn)變成了文官,張俊他們也不例外。
在家軍集團恢復過來,度過了最初的恐慌之后。晏湲上臺后,開始重新整頓官軍勢力。在這方面,趙構做過長期工作。他雖然對張俊這些人委以重任,可始終都沒放心過,給他們大量特權,默認他們巧取豪奪,卻始終不斷敲打他們。趙構親自抄寫唐朝的《郭子儀列傳》給各大家軍首領看,希望他們做郭子儀,不要做安祿山。
晏湲重新整頓家軍的時候,這些將領早就腐化,一個個家財萬貫,良田千頃,韓世忠胖的早就騎不了馬了。
四大家軍先后被裁撤,缺額則由雇傭藩兵填補。
有錢的大宋,很適合采用募兵制。最早是張浚在廣西秘密招募的俍兵,兩廣被東藩用河東、河北換走之后,大宋朝廷大量雇傭吐蕃人、雇傭川西兵、浙東兵,最后還雇傭東洲生番當兵。
宋朝的兵源同樣強悍,訓練水平,裝備水平,都跟東藩半斤八兩,因此沒理由認為宋軍不能打。尤其是大宋的東洲兵,跟東藩的東洲兵沒什么區(qū)別。一個以大平原地區(qū)生番為主,一個以東海岸地區(qū)生番為主,事實上都是出于氏族社會的原始族群,好戰(zhàn)悍勇,不懼生死,是極好的兵源。
對于兇悍的東洲番兵,大宋朝廷并沒有一開始就大量招募到大宋,而是逐步引入。先是用到殖民地作戰(zhàn),招募東洲番兵為大宋開疆拓土,接著將番兵引入殖民地,最后才是引入大宋。
進入大宋的番兵,也沒有駐扎在杭州臨安府,而是主要部署在江北,讓他們作為跟東藩決戰(zhàn)的第一道防線。
宋朝控制的東海岸地區(qū),北方是易洛魁人部落,南方是波瓦坦人部落,易洛魁部落聯(lián)盟和波瓦坦部落聯(lián)盟,其實此時還沒有形成,而是分散為數(shù)以百計的不同氏族。其實他們的文化十分相近,都是母系氏族,氏族不是以男性為首領,而是由母系傳承,氏族名稱往往就是以氏族中最年長的婦女為名,女人地位跟男人一樣高,甚至要高于男人,男女結婚之后,是男人遷入女方氏族,而不是女子嫁入南方。因此往往兒子并沒有繼承權,從一出生開始,就會被當做外族人,猶如男權社會形成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樣的觀念。
除了都是母系氏族之外,他們居住的房屋也都是長方形的房屋,他們都懂得制陶和編筐。以種植玉米的耕作農(nóng)業(yè)為主,但跟大平原地區(qū)的定居民族一樣,落后的生產(chǎn)方式,讓他們無法完全靠著耕作獲取食物,還需要兼營漁獵和畜牧。
由于男人被視作外人,男兒不值錢,所以宋朝人在這里招兵非常容易,甚至可以買到士兵。東海岸生番的男丁,大概也形成了他們自己的“三從四德”文化,這些被宋人帶走的戰(zhàn)士,非常容易將歸屬感寄托在宋人身上,好像嫁雞隨雞了。
因此大宋朝廷經(jīng)常給一些生番戰(zhàn)士發(fā)忠心可嘉的表彰。
處于母系氏族時代,連易洛魁和波瓦坦這樣的部落聯(lián)盟都還沒形成,導致他們很容易被征服。朝廷比東藩建立十二都還要容易的就在東海岸建立了九座軍州,最北的是最晚建立的文蘭軍,最南的是最早建立的贅婿州。建立贅婿州的初期,宋人驚訝的發(fā)現(xiàn),跟他們接觸的生番酋長、戰(zhàn)士竟然都是上門女婿,所以慢慢將這塊定居點叫成了贅婿州。后來見怪不怪,因為整個東海岸基本都是母系社會。
他們可以選女婿做軍事首領和部落酋長,但傳承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