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猛的漢軍倒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他們的對手,十二都雖然擁有很強大的經濟實力,人口規模也達到了五千萬,并且工業化水平極高,這是一條沿海經濟體,近海山脈中礦產資源豐富,南方山脈的銅礦、銀礦,北方山脈的金礦、煤礦,規模都很大,加上商業文化和技術水平,很難不發展起來。但人一富裕,就很難有進取精神。所以十二都的義務兵往往只能防守,很難用來進攻。
他們成功守住了東洲長城,卻被漢國大軍繞道北方突破,從西北的高寒森林地帶突破??上нM入北方冰川地區的少量東洲騎兵起不到什么作用,第一都甚至都不試圖反擊他們,而是等待戰爭結束后的談判。
海戰中,宋國海軍一如既往的強大,這是一個跟英國一樣將全部資源投入海洋的國家,所以才能用五千萬人口支撐一支不弱于大燕帝國的強大海軍。雙方激戰的戰場主要在印度洋一帶,宋國海軍始終不落下風,雖然大燕和英國海軍聯合兵力已經超過大宋海軍,但大宋海軍擁有地利優勢,他是一個印度洋沿岸大國,而大燕帝國和大英帝國都距離太遠。加上英國海軍主要在地中海,燕國海軍還要維持太平洋航線,都不敢孤注一擲將主力投入戰場。
海戰持續膠著,雙方都緊急擴張海軍,戰爭進行了三年之后,都有些打不動了。也認識到自己的極限和邊界在哪里,大燕帝國知道,自己的帝國也是有邊界的。暮年的李炎,也跟漢武帝一樣,進行了反思,下了罪己詔。
法國實在是支撐不住,巴黎已經被白女真包圍,最后雙方進行和談。
法國人丟失了北意大利,但保住了北非殖民地。
英國人奪取了運河,但不得不交給大燕帝國,大燕帝國則完成承諾,退出了西非地區,將西非一些最近二十年擴張的基地,轉交給了英國,這是戰前的承諾。英國人開始轉向西非擴張,之前他們在剛果河口、奧蘭治河口都建立了基地,跟其他強國在西非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主要是爭奪剛果河流域的開發。這些所謂的文明國家,都知道一條大河流域意味著什么樣的價值。
大燕帝國也沒有承認戰敗,這是大帝國無法接受的結果。而其他國家也不敢設想讓大燕帝國在戰敗的停戰協議上簽字,所以這場戰爭,大燕帝國并沒有損失什么,只是大量軍費,數十萬士兵的生命消耗掉了而已。戰爭中丟失的土地,只是誰都看不上的極北高原,東洲漢國很輕易就放棄了這里,雙方依然以東洲西部山脈的分水嶺為界。
于是大戰的雙方,東亞文化的三國都沒什么得失,利益主要在歐洲國家間零和。法國人損失的被英國和神圣羅馬瓜分。白女真只是奪回了東歐平原,擁有了渴望已久的農業基地。
這場世界大戰,雖然時間上沒有上次大戰持續時間長,但規模和兵力比上次大的多,上次戰爭開始形成火繩槍,排隊槍斃這些殘酷的大戰場面,淘汰了裝甲騎兵,這次則進化到了燧發槍時代,騎兵徹底成為輔助兵力,輕步兵和炮兵開始大放異彩。平民軍隊和全面動員制度化。
如此規模的現代戰爭,死亡率和傷亡率極大,各參戰方死亡高達百萬以上,光是大燕帝國就喪生了二十萬士兵生命。死亡率最高的,還是法軍。各條戰線上交戰,超過了這個國家的極限,法國一國就傷亡了百萬人口,而且由于戰場主要在法國國土上,平民傷亡遠超軍隊傷亡,導致法國開始出現厭戰情緒。
這次戰爭讓兩個歐洲帝國崛起,一個自然是大英帝國,他們主要進行海戰,傷亡率小,收益率大。奪取了一條潛力無限的大河流域,這讓整個英國都洋溢在爆發的感覺中。他們的國王沒什么權利,反而贏得了全民的擁戴。另一個帝國是白女真王國,本就工業水平很高的白女真,又奪取了東歐沿海平原,一下子解決了農業問題,人口增加了一千萬,國土近乎翻倍。
神圣羅馬帝國雖然奪取了富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