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牙王國的壓迫。西班牙王國占據著伊比利亞半島將近三分之二面積,可是國土大半都是山地,養羊業興盛,毛織業發達,跟英國呢絨競爭激烈。國土也北鄰大西洋,南鄰地中海,但最大的劣勢跟法國一樣,南北海岸不連貫,只有吞并葡萄牙,才能將沿海地區連為一體。一直希望跟葡萄牙合并,希望建立姻親關系,多次被葡萄牙拒絕。
以前西班牙是白女真的盟友,而葡萄牙跟法國保持長期同盟關系。這次西班牙沒有參加戰爭,因為上次戰爭過后,他們吞并了巴塞羅那伯國,跟法國以比利牛斯山脈為界,解決了邊界問題。葡萄牙也轉而跟英國同盟,對法國在北非擴張非常不滿,所以法國參戰后,葡萄牙王國并沒有出兵方向,現在英國參戰,葡萄牙迫于軍事同盟壓力,只能加入戰爭。法國則承諾,將丹吉爾港割讓給葡萄牙。要求葡萄牙人至少三十萬兵力,進入法國作戰。
得到葡萄牙和英國援軍支持,法國人還緊急組建了二十萬后備軍,勉強度過了危機,但危機并沒有徹底解除,因為白女真大軍已經攻擊到了巴黎近郊,巴黎岌岌可危,白女真的炮彈還沒法落入巴黎城內,但爆炸的聲響,已經讓巴黎人恐慌。
英法葡聯軍跟白女真帝國沿著塞納河和索姆河拉鋸,神圣羅馬帝國則在南方擊退了北意大利法軍,并且從士瓦本公國攻入法國腹地,奪取了羅納河流域的絲綢工業重鎮里昂。
戰爭打到第三年,陷入了對峙和膠著狀態。法國人徹底放棄了高盧人的傲慢,做起了縮頭烏龜,一味死守,反而取得了極佳的效果。他們挖掘壕溝、修建壁壘,給步兵最基本的保護,同時開始生產大量大口徑重炮,英國也能生產優質的線膛火炮,大量武裝法軍,雙方軍事力量出現平衡。
僵持的消耗戰中,雙方都希望能引入外部力量打破平衡,但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有各自的原因。
最強大的東方三國,經歷多次內戰,長期對峙,甚至兩次世界大戰后,誰都知道滅不掉對方。而且東方文化背景下的大燕帝國、東洲漢國和南洲宋國之間,戰爭的動機跟歐洲人不太一樣。歐洲人更加直接一些,就是為了爭奪利益,而三大東方文化國家,之前的歷次戰爭都帶有逐鹿中原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
事實已經證明,誰都無法統一這個共同文明的三大分支,中原國家,在無法滅掉對方的情況下,也不是不能保持和平,宋遼澶淵之盟就是典型。因此第二次大戰后,隨著最強大的大燕帝國皇帝李炎下了罪己詔,認識到戰爭手段解決不了現在的問題后,整個民族就開始轉向內部,對外部不再關心。精英階層開始廣泛高唱黃老哲學。
三國中的宋國最為保守,早就放棄了重回中原的念想,東洲漢國則一直對十二都地區念念不忘,但經過多次沖擊后,也知道根本不可能奪取。
三大國家普遍傳到了第三代,過去的恩怨記憶已經淡化,民間溝通和交流卻日益密切。造船業革命之后,三國之間往來更加密切。
經濟危機期間,三國官方開始出現有限交流。目的是改善目前的關系。大燕帝國跟宋漢兩國之間,持續了半個多世界的官方冰凍狀態。民間溝通甚至都是通過第三方完成,雙方之家的商船無法直接抵達對方港口。當然善于鉆空子的商人多的是,許多商船上準備著多個國家的資料,可以隨意轉換身份。三佛齊、蒲甘王朝這樣的小國,很樂意證明文件。但大多數的貿易,確實是通過歐洲航運公司進行的。
大燕帝國已經不再是一個海運強國,根深蒂固的農耕文明民族,對于下海有天然的排斥心理,也很不愿意遠游。一方面將遠游上升到父母在不遠游的孝道層面,一方面是自身一出嘉峪關兩眼淚不干的沒出息心態,讓這個民族其實是很不善于開拓的。
于是大燕帝國的海運,主要維系著跟本國海外領地之間的貿易。東洲宋國也是如此,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