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打擊下,歐洲戰火不斷,大食國壞賬爆倉,導致全世界經濟一塌糊涂,民生多艱,三國朝廷都先后出臺了鼓勵海貿的政策,雖然大燕帝國暫時還無法打破從宋燕長江對峙開始的政治僵局,可卻已經單方面出臺政策,許可列國商船進入大燕港口,再不開放,大燕帝國自己的商船隊連本國內部的貿易都維持不下去了。
大燕帝國的開放,帶給了許多國家巨大的機會,歐洲人暫時抓不住這個機會,倒是讓東亞兩個小國得到了機遇。倭國和高麗兩國的航運公司,立刻接下了大筆訂單。持續擴建本國船隊規模,開始活躍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一座座大燕帝國港口上。這兩國其實也沒什么海洋文化傳統,主要就是窮。工業革命時期,財富快速聚集,其實底層民眾的生活甚至比工業革命前更差。歷史上荷蘭人人均身高在工業革命高峰階段,反而是最矮的,平均連一米六都達不到,歐洲最矮,完成工業革命之后,荷蘭人身高接近兩米,世界最高。
大燕帝國工業革命完成之前,也曾長期貧富分化嚴重,比南方宋朝的人均差別更大,被南宋士大夫詬病了一個世紀。
如今大哥不笑二哥,誰都走過了那段歲月,但依然各自傲嬌著。
南洲宋國依然嘴硬,在全世界宣揚他們的士大夫文化,貶低大燕帝國的風氣粗鄙。真正粗鄙的東洲漢國,宋國士大夫則認為那是淳樸,雙標的厲害。大燕帝國則嘲諷宋人柔弱,有女兒風情。東洲漢國,始終在文化上出于弱勢,同時受大燕帝國和南洲宋國影響,沒什么話語權。
大燕帝國主動開放之后,宋國商船開始駛入大燕帝國港口,當然他們以前也經常進出,不過是用偽造的身份,如今則正大光明的進出,少了大量麻煩。各國之間的人員流動,也比以前更容易了。
事實上三國之間的人口流動,從未中斷過。否則南宋滅亡之后,大量士大夫也不可能移居南洲。如今中州依然向宋漢兩國持續輸出人口,商人、學者各種階層都有。宋漢兩國,也有回流的人口,越是背景深厚的豪族,越是顧念國內的祖墳和宗祠。
一些大豪族的子孫,在三國都有分布,而且能量巨大。比如綦氏家族,在宋燕兩國,都是豪族。兩宋四百年延續,士大夫家族之所以能發展到頂峰,跟長期穩定分不開,而且跟互相之間抱團更分不開。這是一個并不大的精英圈子,互相之間都能聯系上姻親關系。比如綦氏家族,是山東豪族,跟李清照家族有姻親關系,李清照家族跟趙明誠家族有姻親關系。李清照的父親是蘇軾的學生,外公是宋神宗時期的宰相王珪,王珪的一個孫女嫁給了秦檜,所以李清照跟秦檜的老婆是表姐妹。
甚至一些生活已經落魄的士大夫家族,往外翻三代都能跟皇帝攀上親。宋欽宗的皇后朱璉是宋朝大儒朱熹的姑祖母,朱皇后跟隨宋欽宗被俘之后,不愿受辱自殺身亡。
所以雖然大燕帝國開府學取士,一些名門子弟依然占盡了優勢,因為他們家族的教育水平更高,即便沒有系統的府學,也能培養出朱熹這樣的人物。就算有府學系統,名門子弟的學習水平平均下來還是更高一些。因此在大燕帝國政壇,活躍的同樣是一群名門望族官僚。
一些官僚家族能同時對三大國的朝廷產生影響,比如晏氏家族,在大燕帝國、東洲漢國和南洲宋國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在這些豪族的影響下,通過私人之間的聯系,漸漸開始出現友好的呼聲。都希望能建立澶淵之盟那樣的同盟制度,恢復國家之間的往來。
于是在歐洲戰爭進行到第三年,三國終于打破僵局。格外長壽的燕王三子,吳國公主世系的趙建,熬死了所有兄弟,還熬死了兩個侄子后,終于壽終正寢。趙建雖然沒有公開燕王子嗣的身份,但卻是公認的。同時又姓趙,是趙構親封的吳王,掌控上海這樣的自由城市,富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