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長江北岸,易守難攻,是南京的西大門,從崇禎年間開始,巡撫持節鎮守安慶,在清朝,安徽布政使司也駐節安慶,因此將來如要把江南省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安慶是安徽省會的首選。
從南京到安慶走水路約六百里,三日后,全軍抵達安慶,剛剛上岸,就有一名親衛來報。
“總司令,接到高軍長與李軍長來報,兩位軍長自五月初兵出韶關以來,勢如破竹,目前已屯兵南昌城下,南昌守將為偽西朝撫南王劉文秀,他們想招降劉文秀,但此人未明確答復,故請示總司令是否要強攻南昌。”
“再等等!”
李信略一沉吟“九江由李定國駐守,一待我們破去李定國主力,劉文秀必不戰而降,沒必要多造殺孽,讓高一功與李雙喜轉告劉文秀,我允許他觀望,待李定國戰敗,若再不降,殺無赦。”
“得令!”
那親衛轉身而去。
艦隊休整一日,繼續向九江行駛。
九江位于長江南岸,安慶上游四百里,該地水道縱橫,緊挨著鄱陽湖,沒有艦隊支援,僅靠步兵攻打非常困難,而且九江在鄱陽湖以西,步兵過湖需要艦隊運送,這也是李信帶著海軍陸戰隊和上百艘中小型戰艦親來九江的原因。
兩天后,九江!
“報王爺!”
一名親兵匆匆奔來,拱手道“蕩寇軍從安慶來了!”
自四月底開始,蕩寇軍兵分三路,一路由廣西進入湖南,由黃得功與吳長功率領,進逼長沙,另一路由高一功與李雙喜出韶關分兩路北上,兵圍南昌,同時在安慶聚集兵力,擺出了一副攻打九江的態勢,張獻忠如座針氈,命艾能奇、劉文秀與李定國分別駐守長沙、南昌與九江。
李定國猛站了起來,急聲問道“來了多少人?有多少條船?還有多遠?”
那親兵道“步軍有兩個軍的兵力,四萬余人,分別由白廣恩與王強率領,于湖口以東五十里處扎營,同時有大小艦船數百艘沿長江北上,已經與湖口蕩寇軍會合。”
隨李定國一起的還有馬盡忠與馮雙禮,前者曾是明軍將領,被李自成擊敗后投了張獻忠,后者是張獻忠部將、官至后軍都督。
三人趕忙看向了攤在桌子上的地圖。
馮雙禮伸手一指“王爺,長江在湖口縣分為上下股,上股多淤積,水道久未疏通,故蕩寇軍的戰船必由下股進攻。”
“馮將軍言之有理。”
馬盡忠點點頭道“此戰要點,在于拒蕩寇軍于湖口之外,一旦讓他越過湖口,長江與鄱陽湖將任他來去縱橫,困守九江乃死路一條,我軍當出全力,屬下不才,愿領本部守石鐘山,與王爺精兵相互配合,拒蕩寇軍!”
石鐘山高達二十丈,方圓里許,雄屹于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猶如一把鐵鎖掛在湖口門前,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
“好,石鐘山就拜托給馬將軍了!”
李定國點點頭道“那李信過于托大,急于求成,把十來萬大軍分成三股分別進攻長沙、南昌與九江,若他合兵攻一處,怕是難以抵敵,但他分兵三處,只要有一處兵敗,必波及全局,今次一戰,事關我大西生死存亡,哪怕戰死,亦不能后退半步。
馮將軍,本王與你一起駐守石鐘山腳,務必護得石鐘山周全,若你我三人配合得當,未必不能大破李信!”
“得令!”
馬盡忠與馮雙禮重重拱手!
隨著蕩寇軍西進,九江充滿著緊張氣氛,各地明軍也蠢蠢欲動,已陸續派人找到黃得功與高一功,表達了投降之意,按李信要求,對明軍以撫為主。
南昌被高一功與李雙喜圍困,長沙被黃得功與吳長功圍困,難以救援九江,張獻忠在四川的處境也很不妙,沒法派出更多的兵力了。
九江一帶,李定國有五萬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