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2、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王波長大了,長成了一個堂堂正正的帥小伙。比起那時候上初中,都是坐在前面第一排的小小子,有時甚至被女生欺負。誰也沒有想到,現在的小王波還是長開了。個子比仰亞還高半個頭呢。戴著眼鏡,文文弱弱的一介書生氣。
原來,那年,小王波上初中時因為跟仰亞老師學吹蘆笙。后來,他的爸爸媽媽怕他學吹蘆笙而影響成績,所以,一個學期以后,就給王波轉了學,去了另一個學校。
一開始,小王波也有些不習慣,后來,時間長了,也就有了新的同學,慢慢地忘記了這邊的老師和同學。在這個學校,留給小王波印象最深的就算是仰亞老師了。
在學校,也許能回來看老師的,并不是班上學習最好的那幾位學生,反而還是一些平常跳得兇、老師管得最多的那些。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能記得最深的,也不就是教得最好的老師,反而是那些經常和學生打打鬧鬧在一起的老師。
那時,仰亞的課,無所謂好壞,因為一個音樂老師,也沒法跟其他的語文、數學老師比??墒?,他的課確實是學生們最喜歡的。想想那半大不小的男孩,哪個在學校不是最喜歡體育課和能夠在外面崩崩跳跳的其他課。而仰亞的課,好多就是在室外上的。所以,留給學生的印象也是最深的。更何況,當時的小王波本就喜歡著仰亞老師的蘆笙及蘆笙舞。只是父母的一廂情愿怕影響他的學習,才轉到了其他的學校。
這也是好事,也許‘過來人’的父母想的是對的,如果小王波沒有轉學,那他是不是也能考取學校。
人生沒有如果,這事也沒有可對比性。
后來,小王波讀了高中,又考了大學。
一年前,他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縣里的電視臺,當上了一名記者。負責縣的新聞報道工作。同時對于縣里面的一些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興趣。
由于小王波剛參加工作不久,所以,電視臺里好多的新聞都是他親自跟蹤到第一線去采訪、記錄和編寫。
這一次,縣里面來了幾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定研究的國外專家。這也是縣里面的要求,他們將對縣里面一些民族文化進行考察和調研,對于一些逐漸被人們忘記和正在走向失落的民族文化,作好調查,再根據具體情況作進一步的保護。
蘆笙和蘆笙舞,本就是本地區的一種民族文化的體現。在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它輝煌的過去。可是,幾經沉浮,這幾年,隨著一些新型的娛樂方式和從外面流進來的外來文化,早就已經把蘆笙及蘆笙舞沖擊得可有可無了。
所以,縣里面也在為此事努力著。想著用各種方法來保護蘆笙及蘆笙舞這種民族文化。這樣,就引來了一些國外專家們的調查和考證。所以,也才有這幾個‘外國游客’自己來到了仰亞家。
縣里面本來也安排著有人跟著專家一起。可是,專家們覺得他們以游客的身份自己去考察,才能得到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就單獨行動了。
不過,縣里也不能就這樣放著幾個外國專家盲目地去考察調研。同時,這個事情,縣里面也需要有相關的調查報告及相關的第一手資料。同時,對于專家們的調研也要作跟蹤報道。
這次,縣電視臺派遣來的跟蹤報道記者就是小王波。小王波突然在這個小山村里遇上自己十幾年前的仰亞老師。能見到自己的老師,當然是最高興的事。
以前,作為一個初中生小男孩,也沒有那么多的想法去知道某個老師的家在哪里。一直到現在,他也不知道仰亞老師就住在這個小山村。
這次也真的是一種巧合。
今天,小王波一眼就看出來前面這個中年男人,就是自己初中時的仰亞老師,只是他的背已經稍有彎曲了,頭上也憑添了些許白發??墒?,那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