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里也素來交好。也許只有這樣,只有大家的實力都下降了,他在八旗內部的利益占比才不會過度受損。
八旗內部的權力斗爭素來是不缺的,旗主王爺的權力與所有旗的實力亦是息息相關。只是,私心的火苗剛剛萌生,就立刻被他掐滅了。 掐滅了。作為滿清最高層的核心人物,他深知滿清這個政權最大的問題就是核心人口太少了,單以入關后來算,滿洲旗丁總計便只有四萬多人,十多年了始終保持在這個數量級,全憑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這些附庸撐場面,外加上入關之初那兩年多達數十萬明軍和順軍的歸降,并一口氣占據了包括江浙的膏腴之地在內的明朝大半領土,由此才有了長期與明軍拉鋸的資本。
如果,滿洲旗丁損失過大,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忠心必然會受到波動,他們也很難壓制住漠南的蒙古人和漢地的綠營兵。沒了那么多的附庸軍,面對越打越強的明軍,滿清的覆亡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是的,如果沒有了滿清這個政權的話,在漢人的復仇烈焰之下,莫說他只是個旗主王爺,就算他取順治而代之,又能如何,還不是死路一條。而現在的他,不光不能坐視前面的那些部隊被明軍吃掉,更要設法為大清保住這些核心武裝。
“愛星阿,帶著這些人把住這條路,攔住賊寇,把潰兵都放進陣來;祖澤潤,帶著這幾個漢軍旗的牛錄上山,分列兩邊山坡,射殺賊寇追兵。”
多尼此言即出,眾將當即便是一愣,可是震驚之余,卻無不是對這位旗主王爺的勇氣感佩非常——當所有人都認為需要斷臂求生時,他卻站出來要與明軍決一死戰,這樣的勇氣或許在旁人眼里是魯莽,但是對于南下滅國這些時日下來始終順遂,此番不過是出了點兒“意外”而已的他們來說,卻分明是多尼繼承了他老子的“優良品質”。
聽到命令,愛星阿連忙指揮他方才組織起來的部隊停下來當道列陣,而那祖澤潤,作為鑲黃旗漢軍固山額真,自也沒有敢崩出個不字兒的道理,連忙帶著這一眾漢軍旗的牛錄登上兩側的山坡,按部就班的裝填起了彈藥。
多尼的帥旗就立在當道,同時他也接連派出了傳令兵,一是命令杜蘭的中軍后部立刻與他匯合,構成對李定國本陣的防線;二是越過杜蘭,命令吳三桂和更后面的綠營兵不惜一切代價增援中軍。只有打垮了明軍的本陣和二伏的追兵,他們才有機會去救清軍的前鋒。
杜蘭所部本就與多尼不遠,此刻他也看到了從磨盤山上沖下來的李定國,是正對著他而來的。接到命令,杜蘭連忙下令拋下一切不必要的輜重去與多尼匯合。不得不說,不用再管那些輜重車輛,這些清軍的移動速度立刻就快了不知道多少倍出去。緊趕慢趕的總算是在李定國的本陣沖下山來之前趕到了多尼那里,迅速地在當道列陣,并以火銃手、步弓手盡力控制兩側的山坡。
不比中軍的前部和中部各有不少的滿洲八旗,杜蘭的后部是清一色的漢軍八旗牛錄,而他要面對的更是明軍的主帥晉王李定國,那位明軍的傳奇名將。不過,他這邊也有一點好處,那就是不用像愛星阿那里似的,還要給潰兵留出入陣重新整隊的缺口。他們的陣型可以扎得更加嚴絲合縫,讓明軍更加無處插針。
清軍的中軍以多尼的帥旗為中心,已是嚴陣以待。明軍從磨盤山上沖下來,本就是比那三處伏兵距離山道要遠上很多。這一回,沒等他們沖下來就發現撲了空,不過李定國的反應亦是極快,連忙命令本部兵馬在山道上轉向,從進攻清軍中軍的后部變更為與二伏一同對清軍中軍進行合圍。
如此變陣,卻是存在一點隱憂,那就是在他與二伏合圍多尼的同時,也存在著被多尼和尚未跟上來的吳三桂合圍的可能。
不過,對于部將們的疑慮,李定國卻指出了一伏的號炮到現在還沒有放,很可能是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