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么京里有云太子得位不正,在周王眼里這純屬胡扯,太子還有親兄弟們在,隨便拉攏一位就能謠言無數。
這是魯王府野心不死的證據,僅僅這樣,與太子梁潮得位正與不正毫無關連。
可是周王被打動,他不記得從哪一代開始遭到京里猜忌,可他想在自己手中終結。
“當今西歸時當在榻旁主持,”這句周王喜歡。
如果太子梁潮的皇位是由諸王來主持登基,周王府至少有幾代得到安寧,不用提心吊膽的載歌載舞,周王都想罵了,去他的載歌載舞,他更愿意像寧王一樣浴血奮戰,他是位兵權在手的守邊殿下,成天的載歌載舞成何體統。
魯王連理由都找好,“免得竊國者得位,國運有損,一損皆損,損到你我”,接下來又說太子梁潮一定不會同意,那么晉王殿下拜親爹,這總沒有問題。
太子敢不讓兒子在親爹彌留之際出現,他就成得位不正的那個。
晉王梁仁有堂堂正正的理由進京探病,而諸王們可以陪著他,如果太子梁潮阻攔,那就更好不過,諸王們隨時可以提出當今被下毒了、被囚禁了等等讓太子不敢拒絕的理由。
魯王府想的實在太好,他自己為什么不做?
有奚重固在,這事情還是交給兵最多將最廣的周王殿下吧。
周王對信無奈,他兵多將廣又怎么樣,奚重固還是那詭異的運道,晉王在他護翼之下不買賬。
讓魯王府再想個法子吧,周王打定主意要拋開腦袋上的猜忌,不讓它傳到自己的后代,幸好有個魯王府愛折騰,讓他折騰去吧,魯王府的野心再強,周王兵最多將最廣,沒有周王的支持或者周王不倒,魯王府再多的野心也是無用。
周王放心的執筆,在隱晦言語里暗示魯王進一步行動,魯王的進一步行動是什么,周王不知道,他只知道就目前來說,對他有利,這就足夠。
......
捷報一個個傳來,太子梁潮抱著腦袋不知所措,居然他的太子幕僚里還有人賀喜,一群廢物,真是廢物!
借口不舒服,強打笑容的梁潮獨自時像經霜打,精氣神飛速流逝。
這哪里是捷報,分明是催命的尖刀。
最早打著肅清周邊旗號的是定王,川王沒有上這種奏章是他和定王同在北方,定王肅清的同時對他也有利。
今年是周王舉接近全國之力攻打關外小國,一打就是六個。
據梁潮知道的魯王府也有舉動,將對封地上私鹽販子有所管轄。
西咸的私鹽販子大多與魯王府有瓜葛,魯王府放出這種風聲也是挾制關外部族。
梁潮心如亂麻,都知道父皇身體不支,新皇就要繼位,定王、周王這樣的做法分明是掃清外亂,在幾年之內邊城沒有大的戰事,他們就好全心全力的應對內地之變,或者挑起內地之變。
這矛頭向著自己一寸寸舉起,隨時將自己掀倒在地。
除諸王封地以外,全國還有好幾個省分,除去和周王之間的幾個省,和晉王之間的撫省以外,京城以東一條直線上,直到東臨楚王處還有幾個省,可是東臨楚王今年也大舉興兵圍剿海盜,讓梁潮愈發惴惴不安。
收到周王奏章時,梁潮差點給奚重固去信,讓他不要應援,理智又很快撫平這不快。
周王、定王發動這場戰爭前準備充足,大量的商隊被殺被掠奪、大量的邊城受襲,這些證據早就堆滿梁潮案頭,讓他也好,心腹的官員也好,沒法反駁周王、定王的做法。、
東臨楚王也是,說一聲海盜猖獗就是他發動戰爭的合理化理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守邊城的諸王向來是自己說了算,總不能遇到攻城,先往京里來個奏章,再還擊。
哪怕梁潮拒絕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