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清晨例行的問安結束,扶蘇便趕到了積陰閣。這處樓閣位于芷陽宮內,是專門劃來給功臣后代傳道授業的場所。
戰國時選拔官員的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靠世襲和舉薦。
所謂世襲,是指一個官位,父死子繼。古人認為龍生龍鳳生鳳,因此你爹是個什么能力,你也同樣是個什么能力。這種制度在各國相繼變法后已經不多見,只在楚國較為盛行,其余各國只在首重連貫性的吏員和低級官員的選拔中,才采用世襲制。
而舉薦制不同于漢代才有的察舉制,沒有那么細致的安排,僅僅是指九卿以上官員有為國舉才的義務。理論上說可以不顧家世舉才,可實際上除非是衛鞅、孫臏那種天下聞名的大才,能夠被舉薦的往往都還是官宦子弟。
這也不是官官相護,只是九卿們日常的活動范圍就那么大,認識的人有限,你要我舉薦你,至少咱倆得認識吧?何況這年代舉薦一個人,是要連坐的,名相范雎可不就是死在了被舉薦人手上。
以當下的情況,推行科舉制是沒有意義的。首先,這個時代能夠看得起書的,只是很少數人。現如今書籍多是刻在竹簡上,竹簡制作復雜,刻制更是費時費力,自然造價昂貴。古人說話微言大義,也是因為刻起來實在手疼。
書以傳道,書都看不起了,能有個什么學問?因此現在真正有學識的,還就是那些本身就有資格受到舉薦的士族子弟,這種情況下還推行科舉不是多此一舉么。
然后就是蔭封盛行。忠臣良將為了王家鞠躬盡瘁,拋頭顱灑熱血是為了啥?還不是為了后世子孫有個保障?單從世襲制過度到舉薦制,各國變法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現如今干脆給那些毫無功績可言的庶人后代同功臣子弟一樣的待遇,別說是現在牢牢掌握住朝堂的氏族了,就是庶民們也沒那個臉。
倒也不用擔心沒有上升渠道的庶民心懷不滿,商君早就給你們想好了晉身臺階。想要為國出力蔭封子孫是吧,很簡單,當兵,一個敵軍首級就能換一級爵。從一級的公士到二十級的徹候(原本是十八級),一輩一輩人慢慢往上爬吧。
是的,爵位是可以繼承的。當然這不代表真有平民能爬到徹候的,庶民抬頭可見的爵位天花板就在第八級上,是為公乘。
看起來用腦袋換軍功簡單粗暴也十分容易,但除非是大功大造化,一般人走到公乘這里爵位就到頭了。
昭軍軍法,每個伍若有一人陣亡,同伍的四人有罪,如果每個人能殺死一個敵兵就能免罪,因此不代表有了人頭就能獲得爵位,首先你得保住同伴的性命。
而與普通士卒只要有斬首就能進爵不同,進了爵當了伍長、什長之后,所要考慮的就不是自己的斬首了,而是要想辦法得到盈余。就是說己方斬獲的首級必須要少于損失的兵力才行,否則很可能明明打了勝仗,手下人也很多得了軍功,自己卻要被砍頭。
到了屯長(指揮50人)和百將以上,昭軍軍法規定,每戰必須要有斬首,而且光砍一個敵人是不夠的,百將必須率領百人隊斬首敵兵三十三人以上,這還得扣除掉自身的損失。
而且爵位與一出仕就可以獲得的官位不同,那得是實打實的軍功才行。就連爵位制定者商鞅,也要在大敗魏國,取少梁、攻安邑、割得河西之地后才封的商君。
而積陰閣,就是在舉薦制度下,扶蘇為了加強人才培育而建立推廣的人才計劃中的重要環節。功臣良將的后代本來有很好的基礎,但是一般都是散養,等他們到了弱冠之時國家才去收獲,長得好的苗子給個大官,長蔫了的給個小的,基本是靠天吃飯。而積陰閣的建立,就是為了把這些苗苗們統統抓起來統一管理,人工施肥。
積陰閣的建立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想想看,未來的軍政大員全是出自于王家設立的“黨校”,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