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蒼越想越覺得眼前灰暗,卻聽身旁的扶蘇道“御史以為,昭法得失如何?”
張蒼不知道這是不是對方的第二次考驗,妄議昭法的后果,殷鑒不遠。但再糟的情況也不會比如今更糟了,張蒼心中一定,朗聲回道“如今得大于失,但隨著大昭愈發強大,將各國逐一吞滅,終有一日,得必不如失。”
張蒼有大才。這是扶蘇早知的,要不對方也不可能成為大漢丞相,但在如今的年齡上,他就能與韓非得出殊途同歸的結論,可見此人眼光長遠,見識遠超同齡。
扶蘇正要細問,卻見高進快馬來報“稟公子,副使船隊遇伏,座船被毀,百里大夫生死不知!”
扶蘇手腳冰涼,他如何也想不到,楚人居然真的膽敢對強昭長公子出手!若不是百里俜堅持,如今生死不知的那個,應該是他嬴扶蘇!
扶蘇恨意與怒意勃發,甚至還兼有一絲懼意,倒不是對自己原本可能的下場而心懷畏懼,扶蘇從來不會憂心注定沒有發生的事,而是擔心不久前才為自己禮賢下士而收入麾下的大才百里俜!
扶蘇調轉馬頭,帶著使團騎士全體極速向船隊支援而去,心中自責。是他低估了楚國激進勢力阻止兩國議和的決心,在被百里俜勸說后,嘴上采用了百里俜的計策,實際上自己對可能的襲擊并未提起警覺。
半日驅馳,輕裝急進的騎士終于趕到了江邊。
只見船隊首尾都被江鎖阻攔,進退不得,正擠作一團,船上眾人紛紛棄船求生,勉力向岸邊游來。江水冰涼,不時有人抽搐沉底,再無聲息。楚人除了一艘旗艦稍大,其余都是小船,難怪可以騙過派出的眾多斥候,潛伏在江邊。
大半日鏖戰,倉促遇襲又沒了指揮的使團船隊漸漸不支,僅剩的三艘大船邊,楚人已經開始接舷,船上燃起了大火,濃煙滾滾,整個戰場混亂不堪。
在這片混亂之外,楚人旗艦一直沒有加入戰團,船頭站著一人,白衣飄飄,感受到扶蘇的視線,也轉過了頭來。
黃歇在前線與蒙恬對峙,不可能分身此處。那么,不惜一切要阻止昭使入國,且有能力調動如此大規模伏擊的人,身份已然呼之欲出。
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