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微涼。
扶蘇在書房里呆不住,略顯焦躁地在院中踱步。
自那日接到甘茂密信后,他已經連著五日沒有睡好了。
荊軻刺秦王,是后世兒童都耳熟能詳的故事,扶蘇自然也不例外。
但這事沒法跟人商量,百里俜不行,張蒼不行,樗里偲跟蒙毅也不行,扶蘇總不能告訴他們,他未卜先知,知道燕國來使里有個叫荊軻的,就是沖著刺殺來的。
就算他們相信了扶蘇的話,那么問題就來了扶蘇是怎么知道的?這事兒他就說不清,而且如果沾染上刺殺這灘爛泥,他甩都甩不掉。
這件事的結局他也知道,荊軻刺殺不成,始皇帝勃然大怒,派王翦等人征討燕國。
最終,一支先遣輕騎追殺燕王與太子丹至易水河,燕王殺太子丹以平始皇之怒,燕國也隨之名存實亡。
而那個率領輕騎千里追擊的將領,就是李信。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個事件應該發生在滅趙以后。然而如今因為李牧、趙奢、趙勝,甚至一個沒聽過名字的呂梁等人的殊死抵抗,以及信陵君等人的多方奔走,趙國并沒有滅亡。
如果荊軻刺王在此時發生,無論成與不成,燕國立刻會成為大昭死敵,連橫之策必然失敗。
至于燕喜究竟何等意愿,到時已經不再重要,燕國必然會被牢牢綁在信陵君為首的合縱聯盟馬車上。
燕國一旦有變,楚王原本就并不堅定的伐齊之心必然會受影響,再加上屈原黃歇等人的鼓動,保不齊也會加入合縱。
齊國方面,齊王建據說十分信重趙勝,在此人過齊時再度延請趙勝入齊為相,看來齊國也會是合縱的又一塊拼圖。
故韓人心一直就蠢蠢欲動,如今故韓王室刑徒被強行遷到驪山,故韓之地更為板蕩,必然會掀起一場暴動。
將目光從九州上空俯瞰而去,隨著太子丹這一招釜底抽薪,山東六國立刻就會結盟成一體,六國謀昭之勢在這個時空里晚了數十年終于還是要來了。
另一個時空中,由于合縱之首是縱橫士蘇秦,此人入齊為相,卻為燕謀,因此造成燕齊齷齪,更讓其余各國對合縱心懷疑慮,認為這或許又是蘇秦的另一個謀劃。
而蘇秦本人雖然佩六國相印風光無兩,卻是出身貧寒,實際上得不到各國王室信任,雖有四君子搖旗吶喊,各國仍是出工不出力。
因此聯軍氣勢洶洶地到了函谷關下,卻彼此掣肘,空耗軍糧數月卻對面對著門戶大開的函谷關不得寸進,各國都不愿意消耗力量,贏下此戰后卻被所謂盟友攻滅。
隨著楚國當先撤軍,各國為防止被楚國趁虛而入,也紛紛撤軍,最終導致這場席卷天下的浩蕩大戰無疾而終。
因此面對來勢洶洶的六國軍隊,先昭襄王根本無動于衷,只緊守門戶冷眼旁觀,就等到了各懷鬼胎的六國盟軍瓦解。
然而此次不同。
信陵君魏無忌德行無虧信達天下,竊符救趙之舉更為天下重,其人又出身王室,是真正的“自己人”,由他作為聯軍首腦,可致天下景從。
再看各國加入合縱后的抗昭決心。
合縱數國中,魏趙兩國緊鄰大昭,對大昭的恐懼導致他們是最堅定的反昭先鋒,他們對合縱聯盟的忠誠度是最高的。
故韓為昭所滅,在復國之心的驅使下必然是對反昭最賣力的,但是本身力量太弱,又失去了領導層,不足為懼。
燕國本來應該是最不愿意加入盟軍的,燕國國力最弱,又被齊趙夾在中間,攻昭毫無好處,還必然會被各國頂上最前線,付出最大的代價。然而如果荊軻刺王真的發生了,燕國就無論如何也會拼盡全力,防止昭王報復。
齊國原本對于攻昭應該是最沒有興趣的,離得太遠,也并無仇怨。然而隨著燕楚分齊的謀劃曝光,如今大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