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是當前合縱長最佳人選,人品、出身、才智無一不是上上之選。
此時無論昭國攻擊哪一國,都有可能促成各國在魏無忌的組織下加快聯合,而且無論哪國都不是大昭能夠在各方掣肘下急切可下的,反而很容易會被合縱反噬。
公子分魏在扶蘇等人看來實在是妙招,魏無忌通過分魏,將自己從魏王的制約中擺脫出來,能夠更自由地支援趙國,給合縱了足夠的轉圜余地。
然而這樣的妙招在始皇帝決意放棄攻趙,轉而直接討伐公子無忌后,變得毫無意義,合縱聯盟驟然間失去了所有戰略轉圜的可能余地。
趙王遷懦弱無能,畏懼大昭如畏懼虎狼,在被白起于邯鄲下耀武揚威一番后,非但沒有怒而振作,反而更加懼怕昭軍再次侵略。
能夠用一個公主與昭交好,得到不被攻擊的承諾,對他來說遠比得到一個別國公子的支持重要得多,趙王遷根本不覺得一個魏無忌能保護他。
魏王恨魏無忌入骨,魏無忌被伐,他不落井下石就算不錯了。況且中間還隔著個趙國上郡,魏王圉有充分的理由坐視魏無忌被攻滅。至于丟失的國土,被屠戮的國人和將士?那片國土,那些國人,早就不是他魏王的了,寧與友邦,不與國賊。
楚國是唯一有一線可能對魏無忌施救的。春申君與信陵君私交甚篤,同時在楚國朝政中有著極大的話語權。隨著楚王年紀漸大,日益深居宮中不出,春申君在屈氏與昭氏的支持下,更加一言九鼎。
如果此時楚國背盟確實有些麻煩,不過卻也只是麻煩罷了,只有半國之力的魏無忌,與兵強馬壯將星如云的趙國截然不同。
趙國本就是軍力僅次于昭國的一流強國,趙軍雖然敗績居多,卻也是能夠與昭軍一爭長短的。甚至趙奢能夠以弱勢軍力大敗昭軍,李牧可以將白起鎖在上黨,這些都是趙軍強大的證明。
這也是昭國此前為何要放著更好欺負的魏國不管,一定要咬下趙國這個硬骨頭的原因。只要趙國被攻滅,昭軍面前就是一片坦途,大昭一統的步伐將毫無阻礙。
而本就在河西之戰后一蹶不振的魏國,如今又一分為二的西魏,根本沒有足夠力量抵擋盡起大軍的昭軍,恐怕魏無忌政權等不到楚國援兵就會快速滅亡。
即便楚國真的將國中矛盾壓抑住,能夠傾力來援,已經具備三線作戰實力的昭軍也根本不在意,打一個是打,打兩個也是揍。
更何況如果甘茂馮去疾之策成功,昭王楚王南北相王,然后互派質子結盟,楚國未必愿意為了魏無忌背盟,對楚國而言這根本無利可圖。
扶蘇還在品味著始皇帝伐魏無忌的深意,重臣們已經開始討論伐魏無忌的領軍人選了。
上將軍王翦擔任中軍主將自然是毫無爭議的,剩下的是要決定兩個分路主將以及副手的人選。
扶蘇在這等軍國大事上插不上嘴,況且他也沒想插嘴。
白起無論如何都會有一路主將的位子,不必自己多嘴為他爭取,只是不知道自己托他去辦的事情辦好了沒有。
討論時間并不長,畢竟有能力有資格作為一軍主將的,數來數去也就那么幾個。
中軍主將王翦,副將楊端和,監軍扶蘇;右軍主將蒙恬,副將王賁,監軍馮去疾;左軍主將白起,副將司馬靳,監軍辛勝。
羌瘣接替王賁,前去駐守西戎。
扶蘇暗自咋舌,這陣容真可謂銀河戰艦了。三名主將就不提了,不是軍神就是戰神。副將也是將星閃耀,楊端和歷史上參與過滅趙之戰,王賁本身就與其父一起滅亡六國。就連監軍辛勝那也是滅亡燕國的狠人。
再算上目前名聲還不顯的章邯、李信與韓信,說是全明星陣容,毫不夸張。
在他們身后,丞相李斯坐鎮后方,統籌糧草軍械,帶領百萬民夫刑徒保障前線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