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八,臘祭日。
冬日臘祭,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國家最重要的祭日,或者說是節(jié)日之一,到了周代更被記入了周禮之中,由官方確定了臘祭的地位。
然而作為中原重要組成部分的昭國,施行臘祭的時日并不長。直到惠文王之前,昭國都并未將這一祭奠引入。
這同樣也是列國認為昭國“不似其類”的原因之一。
因為地處西垂,為了在戎狄包圍中生存下來就已經(jīng)耗盡了昭國的所有精力,于是長久不與中原交流之下,昭國的很多風俗習慣都在向著戎狄靠攏。
這在昭國逐漸在西垂站穩(wěn)了腳跟企圖東進之后,為其帶來了巨大的阻力,原因就是相比于華夏諸國爭霸,各國更將昭國東進與楚越北上一樣,都視為了外敵的入侵。
為了擺脫中原各國長久以來將與西戎雜處的昭國看作蠻夷的觀點,在文化上向中原文明看齊,減少東進的壓力,昭國在民俗民風方面進行了很多的改革。
其中一項,就是惠文王于公元前326年將臘祭,這一源遠流長的重要節(jié)日在昭國推行了下去。
于是,在前326這一年的冬日,昭國初行臘祭。
而這一年,也是趙肅侯過世,其子雍繼位的一年。趙雍這個名字或許有人并不熟悉,因為后人多稱其為趙武靈王。
同一年,借著為趙肅侯吊唁的借口,昭、楚、燕、齊、魏等國國君各領精銳在趙國參加葬禮,并在葬禮之后于龍門會盟。
這次會盟不只是讓列國正式承認的昭王的霸主地位,更重要的歷史意義是,龍門會盟開啟了合縱、連橫兩大陣營相互攻伐的時代。
而列國中唯一缺席的,就是之后最早被滅的韓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孤立主義要不得。
今年的臘祭日,與往年稍稍有所不同。
除了必不可少的祭禮之外,今年昭國還廣邀了各國政要來參加一場別開生面的觀禮活動。
以粗壯原木搭建的觀禮臺上,隨風飄揚的各國旗幟之下,各位代王參加的使者面上,均是沉重的色彩。
來的大多都是扶蘇的熟人。
楚國使者是昭國人民的老朋友,新任右徒靳尚,燕國則是太子丹,魏國來的是龍陽君,相邦趙勝代表的是趙王,只有齊國使者看著陌生。
扶蘇一問之下才知,其人出身稷下學宮,同樣是荀子的高徒,名為陸賈,如今被齊王拜為外相。
這么算起來,這個陸賈還算是扶蘇的師叔輩。
讓諸位見過大世面的使者們都做不到喜怒不形于色的,只能是列陣從觀禮臺前緩緩行過的黑色軍陣。
這就是扶蘇用來給難民們提振信心的計劃閱兵式。
扶蘇原本沒打算邀請這么多友邦來觀禮的,他的目的很單純,就是通過閱兵式讓圍觀的難民代表們對大昭的軍威有個直面的認識。
有了如此強大的軍隊保護,再有扶蘇的詳細安撫政策,不愁說動他們停止南下,留在原住地。
然而這樣的計劃到了始皇帝手中,很快就被變了本意。
或者說,任何一項計劃到了始皇手中,都會被他加上額外的一項,甚至多項功能。
比如之前的積陰閣、軍隊退休制度,再有就是如今的閱兵式,無不被大大擴張了原計劃。
這讓扶蘇在敬佩不已之外,有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自省,到底是始皇眼界太寬,還是自己小家子氣慣了,眼皮子太淺?
原本單純只是用來提振難民士氣的行為,被始皇整成了一出向列國炫耀肌肉的大戲。
看看列位使者的表情,就知道始皇的計劃進行得非常成功。
為閱兵式打頭陣的,只能是昭國一直以來的標志性兵種——弩兵。
為了避免擦槍走火,也為了不引起使者們的恐慌,弩手們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