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推崇儒道的魯國還是將依法治國做到了極限的大昭,為了控制國家最強大的力量——軍隊,都會為其制定詳盡的法度,也就是軍法。
古今中外,為了保證軍隊的戰斗力和服從性,無論如何偏激的道德楷模也不會提出以道德治理軍隊的可笑理論。
然而基本目的一致,卻不代表各國的軍法就會完全一樣。
軍法,也與一般的法度一樣,能夠體現各國風俗,以及治政思想的差異。
而對于在昨日趁其不備拿下聯軍實際全部指揮權的扶蘇而言,要想讓軍隊如臂指使,除了收攏兵符、組建指揮部這樣的上層機構以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統一軍法。
當然,僅是一次有限度聯合的聯軍而已,扶蘇沒打算要把全套軍法照搬過來,那樣太費時日不說,效果也不會好。
在經過篩篩檢檢之后,昭軍軍律便被刪減改良成了一套作用于聯軍的聯軍軍律。
在被命名為《聯軍律》的法條出爐之后,扶蘇便安排了數場中層官員的組織學習,然后再由他們一層層將軍法的內容傳遞下去,務必在一個月內讓人人都能夠背誦。
一個月后扶蘇將會進行抽查,若有軍士不能背誦,或背誦有誤的,長官就會受罰。
之所以要費心費力地推廣法律內容,是因為昭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嚴禁“不教而誅”——意思是絕不允許在民眾還沒有理解法律條文的情況下,就對觸犯法律的民眾進行懲罰。
這便是為何在昭國境內,會有無數吏員兢兢業業地每日里教授民眾法律知識。
但是,若你想以狡辯稱自己不懂法來逃脫法律制裁,是行不通的。每個審判官在按照法律進行制裁之前,都會好好對你進行一番普法教育,讓你明明白白去死。
這就是荀子在《富國》篇中所說的“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除了在心理上要接受在他們看來冗余復雜的軍法折磨之外,軍士們的肉體也沒能逃過扶蘇的魔爪。
雖然扶蘇并沒有打算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練出一支精兵——他也沒打算幫趙魏強軍,但在習慣了指揮強大昭軍之后,扶蘇并不希望因為自己對戰力的估計不足而導致戰敗恥辱。
為了至少能夠達成攻占彭城的最低要求,趙魏精兵們至少也要能夠滿足昭國對郡兵素質的要求。
當然,練兵之事自有蒙毅帶著趙魏各位將官們去做,扶蘇等高級將領還要抽時間去參加魏王的宴會。
畢竟聯軍的駐扎地就在魏國境內,在別人家門口做客,不去拜訪一下主人家,于情于理也說不太過去。
何況,扶蘇本人的確是很想見一見這位新魏王的。
尤其是,他還想確認一下張蒼在此前使齊之時曾提出的那個有趣的猜想魏王敞與魏無忌之間或許有某種盟約或者默契。
于是由龍陽君這個“本地人”帶著,游覽了大梁名勝半天之后,聯軍的高級將領們排隊進入了魏王宮。
不同于安邑的舊王宮,營建時日尚短的新魏王宮處處透著小家子氣,宮殿與大氣磅礴甚至都挨不上邊,絲毫沒有大國風范。
想必之下,楚國的王宮雖然也是新建的,但無論就規模還是奢華程度而言,都遠勝于眼前的魏王宮。
看來隨著國力的衰弱,魏國各處都顯示出了暮色沉沉,也難怪魏國的有識之士紛紛出走他國謀求發展了。
同樣地,對于心中不甚尊重的那點心思,扶蘇同樣沒有表現在臉上。
而在此前對于兩國軍容表達了明確不屑的昭軍其他將領們,也未曾對此表現出任何鄙夷態度。
也難怪,扶蘇眼光太刁,連王宮都不屑一顧,但對將領們來說,再寒酸的王宮也畢竟是王宮,也是住著世間最尊貴的幾人之一的。
或許也有山不在高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