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拔進軍之后兩日,扶蘇收到了楚國朝堂的最新動向。
鄭袖在明白自己已經被靳尚所拋棄之后,絕望之際集結了所有的力量,企圖突襲太子府邸反敗為勝。
然而與事前所有人預想的沒有任何區別的是,鄭袖的絕望反擊最終果然以慘敗告終,夜襲太子府的眾人掉到了護衛太子的屈氏私軍所設下的陷阱而全軍覆沒。
等到看清了局勢的各族集結在壽春的力量在太子的指揮下輕松攻入王宮之后,卻發現鄭袖卻早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往何處了。
與鄭袖一同消失的,還有她年僅三歲的幼子。
在發出通緝之后,太子橫很快就將追擊鄭袖之事放到了腦后。
他現在要面對幾個事件遠比一個已經失勢的女子重要的多,當先最感壓力的,自然就是昭軍的兵犯邊境。
在楚國陷入內亂之際,昭軍的一路側軍已經從蜀地順流而下攻入了在楚國控制中的巴地部分。
由于無力西顧,原本依附于楚國的各族土著紛紛倒戈相向,楚國在巴地的控制權已經岌岌可危。憑借著趙佗的正確戰略,楚國在巴地的戰力存在正在飛速消失。
而在東線,齊國,以及公子扶蘇所率的聯軍也給了楚國邊境極大的壓力。
然而與這兩線相比,真正讓楚國感到寒意與畏懼的,還是已經過了兩個月,卻還在集結中的,由昭國各種意義上的第一大將王翦所親率的昭軍主力。
據細作報告稱,昭軍主力可能的數量接近五十萬。這樣的規模與昭軍攻伐西魏時的數量相同,但所不同的是,這次的昭軍并不需要防備來自任何方面的敵軍了。
算上白起所率的昭韓聯軍三十余萬、十余萬齊軍、十五萬趙魏聯軍,也在十萬左右趙佗軍(當然,沒有算上數量難以估計的土著軍),楚國將要面對的,是這片土地上從未有任何國家面對過的,百萬大軍。
是沒有任何虛言夸大成分的,實打實的百萬大軍。
僅僅是這個數字,就讓楚國上下陷入了深深無力感之中。
是戰,是和?
太子橫……不對。
在匆忙到讓人感到潦草的登基儀式之后,楚王橫的第一次朝會之上,就這個問題便發生了劇烈的爭吵。
除了少數幾個人,朝堂上幾乎一面倒地支持求和。
如果是在往日里,這樣多寡懸殊的對抗是形成不了爭吵的,而是會以顯然的少數服從多數作為結束。
然而在今日,即便處在絕對少數,少數派們仍然具有著不輸于絕對多數黨的權重。
看看主戰幾人的名字,便明白原因了。
黃歇,新黨魁首,同時也是王室的領袖人物。在屈原不知所蹤之后,他一人便是楚國政壇的半壁江山。
項燕,項氏族長,不但是楚國毫無爭議的第一戰將,同時也手握楚軍中有最強戰力之稱的項氏私軍。再加上多年從軍在軍中的威望以及培植的親信,老將軍同樣占了楚軍的半壁。
屈伯庸,屈氏族長,也是屈原之父,雖然一直以來都由于其子屈原的耀眼而不比前兩位那般光彩奪目,然而作為占據了比楚王直屬領地更為寬廣土地的屈氏族長,他的言辭同樣重于千鈞,無人能夠忽視。
有此三人在,即便主和之人再多,朝堂之上仍然僵持不下。
到了這個時候,終于有人想起,只顧著爭吵的兩派竟然都忘了新晉楚國主人的意見。
不知從誰開始,兩派人終于停下了爭鋒相對,一個接一個地,開始將視線投向了安坐在高位上,一直以來都未就這楚國頭等大事發過一言的楚王熊橫。
不必北方魏國新魏王那般粗獷豪邁,甚至也比不上齊國少君的高大威猛,楚王熊橫雖然名字聽起來有些兇,但實際上身體瘦弱、面目清秀,眉目之間倒頗似他那位著名的表弟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