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回魏國,擇大城而守,然后將此事稟明咸陽,再做定奪。”
這是孟拓的提議。
在辨明了楚軍大軍埋伏的情報真偽之后,扶蘇便連夜召集了幾位智囊進行商議。
新任軍機郎們出身駁雜,大都不是扶蘇自己召來的,所以還未能得到扶蘇的信任,此時被召來參與會議的,還是軍機郎一期,再加上一個李清。
再次被公子召到麾下,孟拓更多的是負責糧草的供應,他知道在面對敵軍數倍兵力之時,極有可能被切斷補給,這樣的形勢對于本就有些貌合神離的聯軍來說是致命的。
章邯同樣也贊同他的建議,即便補給不被切斷,章邯也對聯軍的戰力并不抱太大信心。
雖然昭國軍中對楚軍戰力的吐槽段子層出不窮,可楚軍的戰力也只有強昭大軍才有資格蔑視,不提兩國之間少有交鋒的趙國,至少魏軍在面對楚軍之時,鮮有能占據上風的。
況且還是那個問題,兩國各有私心盤算,哪里有能夠依賴他們在敵數倍于我的情況下作戰?
倒不如退回魏國,倒是若楚軍不來攻,那便任由對方做無用功,楚軍若是來攻,至少魏軍不會再企圖作壁上觀。
樗里偲皺眉聽了良久,等孟拓與章邯分別陳述完畢之后卻提出了不同意見,“撤是要撤的,要在不下于四十萬的楚軍手中拿下彭城只能是癡人說夢。
“因此對彭城的攻略自然要暫時中止,且要趁著楚國還未完成增兵合圍撤到安全地域。但撤到魏國卻不可行。
“正如兩位先前所言,魏趙兩國并不會下死力來為我大昭其他幾路的順利進軍來拖住楚軍。但對于將戰火燒到魏境之后的后果,我與兩位的看法卻有不同。”
“樗里祭酒的意思是,魏國有可能反而背盟?”甘羅腦子轉得極快,立刻就明白了樗里偲的意有所指。
“不錯,趙魏之所以肯參與同盟,甚至愿意共同舉兵伐楚,正是因為他們相信在大昭的全面攻勢下,楚國將會把大量,甚至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應付我國。
因此他們可以趁機只以極小的代價來博取大量的利益,但若趙魏兩國發現我們反而想要以他們來為我大昭做靶,恐怕對兩王而言就屬于本末倒置了。”
“唉,所以真還不如打一開始就不組建聯軍了。”
組建聯軍是始皇的戰略一環,扶蘇轉頭看是誰敢于提出質疑,卻見自知是失言的馮異在同僚們戲謔的眼神下趕忙告罪。
雖然馮異告了罪,但大家都知道,有這樣想法的,恐怕不只是馮異一人,昭軍中有此等抱怨的并不在少數,這也是聯軍頭頂彌漫的緊張氣氛之中的一股。
“此言著眼點都在軍事上,卻沒有考慮其他。”為馮異,也是其他人解惑的,是由于其父的原因,對外交和政事有著天生敏感度的李清,“組建聯軍的目的從一開始就不是借助各國的軍力,而在于將各國都拉攏到我們這一邊,而非將其推到對面。”
說白了,就是沒指望他們能多大幫助,而是分給他們一點甜頭,以防止對方眼紅搗亂而已。
同時這也是始皇新的全局戰略——由大昭單極所引導下的天下。
一旦列國被始皇的戰略所裹挾,就會形成各個小國受大昭指引,滅亡并分土一個僅次于昭國的強國的局面。
今日是楚國,下來恐怕就會輪到趙國。
以此類推,最終就只會留下昭國以及一個各方面都遠遠不及大昭的屬國而已。
這樣的統一戰略,比之每戰都要以一己之力抗衡全天下要來的輕松和迅速許多。
雖然這個戰略如今粗看起來的確有各種不便之處,那是因為楚國太過強大,以及如今聯軍只是草創,各種應該被用來約束聯軍的法度都還未成規章,因此在戰爭中顯得頗為束手。
然而在始皇的戰略下,如此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