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數個時辰的高強度作戰之后,聯軍成功地阻止了楚軍攻上城墻,然而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包括投石機所用的石丸在內,所有遠程物資的儲備都見了底。
僅是第一天的作戰,伴隨著聯軍毫無節制的傾瀉火力,總共射出了十余萬支各類箭矢,其價值大概相當于整個留城一年的賦稅。
價值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在泗水被封鎖之后,原本可以源源不斷給留城的物資通道已經被楚軍掐斷了。
在數日的整備過程中,因為有泗水這條補給線在,扶蘇等人將運輸的重點物資放在糧食上。
畢竟糧食是最重要的。
至于各類戰備物資,大家都認為可以通過泗水補給線慢慢填補。
原本這樣的戰略沒有任何問題,有了起重器和聯結碼頭與城中的軌道,能夠快速裝卸運輸的情況下,完全足夠維持扶蘇繼續采取如此揮霍的打法。
但隨著泗水被楚軍控制,大規模的物資補給已經不再可能,能夠從泗水繼續為聯軍補給的,只有少數偷渡而來的小船。
這類小船的運量極為有限,為了能夠快速躲避楚軍戰船,運載量更是被壓縮到了極低,因此別說運送沉重的石丸,就連羽箭也運不了多少。
那點運量與消耗的速度相比,簡直相當于想用水龍頭的水量浸潤撒哈拉。
“都已經準備好了,只等天色再暗一些,就派他們出去。”從城頭跑來的章邯低聲稟報。
扶蘇剛從府庫出來,正在去視察傷兵營的路上,聞聽章邯來報,只輕輕點頭,并未多言。
用以解決箭矢資源緊張的方法古已有之,那就是在夜晚來臨之后,派人從城頭掉下,從尸體上回收還可以使用的箭矢。
原本這樣所能回收的箭矢是極為有限的。
肯去冒著風險回收箭矢的人倒是不缺,有夜色保護,又靠近己方城墻,即便有危險也不大。
唯一的問題就是運力。
為了防止被敵軍趁機攻城,城門是肯定不敢開的。
雖然扶蘇沒有選擇將城門堵死,但是通過絞盤開關的城門,開啟和關閉都要耗費不少時間。萬一敵軍趁黑偷摸到了城門附近,這邊一開門,豈非是大禍臨頭。
因此前去回收箭矢之人都要通過吊籃——一種類似于單人電梯的簡陋裝置上下城頭與搬運箭矢的。
可想而知,這種裝置能夠承載的運量同樣低得令人發指,能夠回收的資源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然而如今的留城不同。
有了蘇夢澤的支援,留城如今是裝備了起重機的。
原本被配裝在碼頭的三架重型起重機被通過軌道搬運到城墻邊,給吊鉤上掛上一個大木箱,一個古代版本的貨運電梯便成了。
背著竹簍的數百人從“電梯”魚貫而出,飛速消失在了夜色中。
等他們回來,至少可以收回萬余支箭矢來。
當然,其中仍然可以使用的能有多少,仍是未知之數。
“可否對箭矢用量也采用配給制?”
提出這個建議的是極擅舉一反三的甘羅,“同樣數量的箭矢,在不同熟練度的箭手手中,作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你的意思是,給箭手也劃分出三六九等,然后按照分配以不同數量的箭矢?”
“不錯,就以殺敵數來分。”
糧食充足的現在,并不需要對糧食進行配給制,提前配給反而不利于軍心穩定。
普通兵士很難從整體上了解戰局,只能通過蛛絲馬跡來猜測,而對戰局猜測最簡單直接的一點,就是糧食是否充足。
這倒是個有趣的提議,而且此舉還可以有效幫助扶蘇明確己方戰力如何。
扶蘇并沒有問該如何確定殺敵數,昭軍以人頭數確立戰功的做法都干了一百年,這點簡單的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