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城遠比扶蘇之前離開時要繁華很多。
這其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扶蘇此前的經營。
當時為了從關中地區向戰后缺衣少糧的安邑運送大量的糧食,以防止魏地的大規模饑荒,扶蘇集合了部分軍隊,以及從難民中選了年輕力壯者,在安邑到陜城之間修造了鐵路,以及與其配套的設施。
而在戰后的建設中,這段鐵路成為了溝通三川郡與潁川郡之間的重要道路,每日里承載的貨物以遠超過馬車等地面運輸的速度在兩地交流。
受到鐵路利益的刺激,兩郡郡守一合計,決定在原有的鐵道基礎上,再擴充兩條鐵路,以加大運輸量。
這樣的決定直接帶來了安邑與陜城兩地的騰飛。
陜城的得利自然是無比巨大的,然而相比于安邑來說,仍是小巫見大巫。
作為曾經的魏國明珠,安邑本身就處在勾連三晉的九州通衢之地,在通過鐵路直接聯通了黃河之后,這個九州通衢的地位便更為穩固了。
從臨淄到咸陽,從壽春到邯鄲,幾乎所有重要的商貿道路都可以從安邑走過,而在百里俜的主持下,安邑附近的道路建設得與大昭本土相差無二。
因此相比于從別的道路出發,商人們自然更青睞于走能夠大大減少運輸時間與運輸損耗的安邑一線。
陜城雖然跟安邑比不了,但本身就在黃河邊上的它,也有自己的發展之道。
那就是繼續擴張自己在鐵路上的優勢地位。
安邑本身底子好,已經建設好的道路十分發達,而且地處魏國平原之上,農業十分發達。
但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就是要在安邑建設鐵路,就要從農田上經過,這樣會造成極大的農業上的損失。
作為中原地帶重要的產量地,安邑只能放棄大規模修造鐵路的打算。
但陜城不同。
陜城四周地面貧瘠,不適宜種植糧食,因此潁川郡郡守上任伊始,就有將其打造為商業城市的打算。
要致富,先修路。
這個道理不止后世,在扶蘇的榜樣下,如今所有人都看到了一個良好的道路系統對于帶動城市繁榮有著如何關鍵的作用。
因此潁川的成蔭成郡守,在聯合了郡內各大望族與巨賈之后,以數年不等的免過路稅為條件,吸引了大量投資,又向百里俜求助,借來了有建設鐵路經驗的刑徒們,開始大力建設陜城周邊的鐵路網。
由于兩郡良好的商業互動關系,百里俜很大方地借調了原刑徒們參與建設,甚至派出了左右手孟拓,專為指導陜城進行物資流通,以及鐵路的規劃。
于是兩年多的時間,陜城建造成了上接安邑,下連商於,西通櫟陽,東至新鄭的,長達數千里的鐵路網。
在成蔭的努力下,如今的陜城一躍成為了西魏,乃至整個中原地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南來北往的商船與火車每日絡繹不絕,將一座原本只能靠著黃河賞飯吃的貧瘠小城,建設成為了一座幾乎有中原內陸港之姿的大城市。
換上了便服的扶蘇幾人,便在侍衛們的暗中保護下以閑逛的姿態于這片繁花似錦中轉悠。
“九州糧莊,好大的氣魄。”
逛著逛著,扶蘇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一家門面很大的糧莊前。
不同于魏無月和趙靈兒更喜歡的珍奇玩物與書法字畫,扶蘇更關心的則是更為基礎的物產價格。
扶蘇首先要問的,當然還是糧食的價格。
當時西魏糧價的恐怖價格,如今還在扶蘇的眼里歷歷在目。
記得最高峰時,一石稷谷的價格達到了一千六百錢,是同時期咸陽糧價的四到五倍。
若非扶蘇緊急調派軍糧,以及從咸陽幾乎不計成本地運送大量糧食到安邑,以一種泰山壓頂的姿態將糧價穩定下來,當年的西魏,能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