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弱壓強,那是在昭國無力,或者說在各國的牽制下,暫時無力直接吞滅弱國的形勢下。
若是能夠如當日滅韓一般,趁著各國都沒有準備,或者各國都分別被各自牽制的情況,直接滅亡弱者,當然是獲益更大的。
而若要在趙國與魏國之間選一個國家吞并,昭王要選的,必定會是魏國。
這從之前伐楚大勝之后,昭國沒有選擇直接吞并楚國,卻反而扶植傀儡政權把持楚國朝政,依然保留了一個能夠基本維持的楚國就能看出來。
連奄奄一息的楚國,昭王政都不愿冒險,更何況要面對一個國力遠勝于楚國的趙國。
說白了,趙國吞餌的目的,第一就是麻痹昭國,第二就是禍水東引。
齊國目下為楚國所牽制,如果趙國再與魏國決裂,接下來昭國的滅魏,就將水到渠成。
甚至就如之前所說,即便各國真的在存亡之際聯合起來,又能如何呢?
大昭統一目前來看幾乎已成定局,只是誰先誰后的區別而已。
趙國目前要做的,也是魏國極力想做的,無非就是想當那個“后者”罷了。
說得再通透一點,各國現在要競爭的,已經不是國力強弱,或者地盤大小了。
在這場國力競技中,列國已經遠遠落后與昭國,幾乎無力翻盤了。
就如同老獵戶常說的那句話。
如果不能跑贏擇人而噬的虎,就跑贏你身邊的同伴吧。
在這場跑贏同伴的競爭中,除了一個已經自我放逐,不知已經到了何地的燕國,因為地利的關系,齊國顯然是最領先的。
但趙國也并非沒有機會。
那么話說回來,既然明知已經遠遠落后于昭國,列國如此苦心積慮地想要活到最后,目的是什么呢?
一個先亡還是后亡的結局,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當然有。
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破壞的。
再強盛的國家也會有自己的弱點。
而昭國的弱點,就在于他的繼承人。
不是繼承人不夠優秀,導致若是昭王政身亡,昭國會進入乏力的局面。
事實上,昭王政如今只有四十余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盼望昭王政突然身死太不現實。
相反,昭國內部的弱點,是這個繼承人太優秀了。
“想好怎么應付那個觀察團了嗎?”見趙括出神,李放隨著他的目光看了會兒陽光,只覺得太是刺眼。
“怎么,你有想法?”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