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
在侍女的服侍和魏無月的幫(添)忙(亂)中,扶蘇換上了專在大節慶時才會穿的禮服。
身為代表了大昭顏面的太子,他的一舉一動都不能有失。
與前面提到過的一樣,大昭的大年初一并不在正月,而是每年的十月初一。
因為大昭所用的歷法不同于東周官方使用的“周歷”,而是自稱一派的“顓頊(zhuān xu)歷”。
顓頊歷采用的是十九年七閏法,一回歸年為365又14日,同時該歷法以建亥,即以亥月為歲首,也就是十月,這就是為什么大昭的新年是十月初一。
實際上,東周時代各國所采用的歷法都是不盡相同的。
除了顓頊歷和周歷以外,各國中比較著名的通行歷法還有黃帝歷、夏歷、殷歷、魯歷等,人們將這些歷法稱之為“古六歷”。
這些歷法因計算方法的不同,因此每個歷法的歲首也不盡相同,比如夏歷以冬至所在的建寅之月為歲首。
因此在周朝時的新年也同樣不是正月初一。
值得一提的是,《史記》編纂之時所采用的歷法也同樣是顓頊歷,因此在讀《史記》時,很多人都會感到時間線的混亂。
這是因為在漢朝初年,國家依然采用的是顓頊歷,以每年的十月初一作為歲首。
直到漢武帝元封七年,太史令司馬遷與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等上書,“言歷紀壞廢,宜改正朔“,漢武帝征求了御史大夫倪寬和博士們的意見后,詔令司馬遷等“議造漢歷“。
有侍郎尊大、典星射姓、治歷鄧平、長樂司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閎等官方和民間專家二十余人,既分工協作,又發揮各人所學專長,共制定了十余部歷法,后經過嚴格篩選,決定采用鄧平歷。
頒布新歷之后,漢武帝遂改年號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故稱新歷為《太初歷》。
而正是這部《太初歷》,規定了每年的歲首為正月初一。
《太初歷》本身通行的時間并不長(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只有短短一百余年就為《四分歷》所替代。
然而它所規定的正月初一為歲首的記法,卻為后代歷法所沿用,才形成了新年現在的模樣。
與這個時代大多數的重大節禮日一樣,新年第一天的第一件事,自然還是祭天。
而且不同于其他的節慶時不許女眷參與的情況,歲首講求陰陽調和,有資格參與的男女們都得早起,因而連魏無月都無法賴床。
不過看她那忙前忙后的興奮樣,也不是想要賴床的。
魏無月之所以今日一改往日的賴床習性,同樣還是扶蘇慣的。
這不,扶蘇剛剛換好衣服,魏無月便將小手并攏,攤到了他的面前,“錢錢!”
扶蘇也自然而然地從懷里摸出了一串彩繩編織的銅錢放到了她的手心,“收壓歲錢要說什么?”
魏無月眼前冒光,大聲喊道“新年快樂!”
扶蘇摸著小財迷的腦袋也笑著道“新年快樂!”
是的,魏無月在跟扶蘇要“壓歲錢”。
戰國時代自然沒有壓歲錢這個習俗,有史可考的最早有類似習俗的時代還是在漢代。
當時也不叫壓歲錢,而是稱之為“壓勝錢”。
所用的錢也不是市面上流通的銅錢,而是一種形制特殊的,有壓勝意味的錢幣,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并不能用來買東西。
除了魏無月外,往年府里上下從侍衛到丫鬟,每人都會分得一個用紅布包裹起來的紅包,里面分別裝有幾枚數量不等的銅幣。
錢不多,只是討一個好彩頭。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所有分到了紅包的人自然都是喜氣洋洋,將過年的氛圍烘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