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一定會發生的——那么大昭就會作為絕對的仲裁力量出現。
任何想要獲得大昭支持的勢力,都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
而這個代價的多少,扶蘇甚至也已經標明了。
還記得冒頓即將要支付給大昭的“禮物”嗎?
那就是標價了。
當然,還有議價的余地。
在欣賞過草原的妹妹們的舞姿之后,祭天大典終于準備開始了。
首先,是鼓聲。
這里離最近的大城也有數百里,復雜而沉重的編鐘短時間難以運送,干脆,就以大鼓代替了。
反正在近些年來,聲如落雷的鼓聲,正在逐步取代了編鐘在祭典上的地位。
之前武關會盟之時,始皇帝同樣也選擇了大鼓,而非編鐘,來演奏獻給天、帝的禮樂。
相較于綿軟無力的編鐘,始皇顯然更喜歡音色雄渾的大鼓。
作為兒子,扶蘇覺得自己有樣學樣沒什么問題。
而且作為匈奴人,似乎對于使用怎樣的樂器并沒有任何提議。
他們的祭禮十分簡單而血腥。
宰殺一頭牲畜(或者人),將它的內臟擺成各種祭神的形象,最后再由全部族的人吃掉肉就算結束。
至于火燒祭祀則根本不可行。
草原上沒有那么多資源可以隨意浪費——即使是祭神也不行。
而且他們的神與中原的天不一樣,似乎并不喜歡聽歌看舞。
剛從的匈奴歌舞,還是冒頓要加的。
他似乎對中原的祭典頗為了解,在某些方面,扶蘇甚至覺得對方比自己更像個中原人。
因為兩邊的信仰不同,于是祭祀的長度顯然就要增加了。
畢竟總不可能只祭祀一邊的神靈,而讓另一邊的吃灰。
那也委實太過不敬了些。
不過幸好匈奴人的祭祀很短,在添加完他們的祭祀之后,整個簡化過的祭禮比之往常的,也只稍微長了些許。
緊趕慢趕,總算趕在中午飯點之前,完成了祭祀的工作。
于是從凌晨開始,一整個早上的時間,除了完成在扶蘇看來毫無意義的祭祀之外,一點正事都沒有做。
不過扶蘇自己也知道,國之大事,在戎在祀。
在這個時代,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使得缺乏交流手段、沒有強大組織能力的國家凝結為整體。
若是沒有祭祀的話,顯然做什么事都缺乏了正當性和莊嚴感。
祭祀之后,自然是乏善可陳的午膳時間。
雖然匈奴美女們充滿活力與野性的舞蹈仍然足夠博人眼球,但無論是匈奴,還是大昭這邊,都沒有幾個會將注意力投放到其他地方的。
所有人心里所想的,都只有趕緊簽約。
然后?
然后就是集體掙大錢啊!
在這樣的期待感中,午膳的時間過得顯然太過緩慢。
大家都味同嚼蠟得吃著廚師們辛辛苦苦調制出來的食物,卻少有能說清今天都上了幾個菜的。
終于,隨著主位上扶蘇放下了筷子,冗長得令人煩躁的午膳總算是結束了。
隨后,扶蘇說出了那句被載入史冊的話。
“讓我們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