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天下列國的平原君趙勝貪腐案,在李牧領兵西去的第二天,便落下了帷幕。
經趙王成親自審理,終于發現所謂的貪污證據,都是被人為捏造的,忠義軍以及趙王本人,都只是受了蒙蔽而已。
一切的過錯,都在誣告之人。
為了以儆效尤,趙國第一次引用了昭國的“反坐律”,定了誣告之人的貪腐之罪。
依律當斬。
為了彰顯正義,趙王甚至沒有等到秋后,直接在宣判平原君趙勝無罪的同時,就命人摘去了誣告之人的頭顱。
甚至,趙王成為了自己聽信誣告而自傷,親自前往牢中,迎出了王叔趙勝。
據稱叔侄見面之際,兩廂作揖,互陳心事,氣氛極為融洽。
趙王說,從始至終,他其實都相信王叔是無辜的。
平原君則對道,他也從未對王上的明察秋毫有所疑慮。
至于為何要等到李牧出兵之后,平原君才得以洗冤,大概只是一個巧合而已。
而值得玩味的是,李牧領兵前往的地方,并非是之前大家預測的晉陽方向。
眾所周知,整支北軍的中高層將領,幾乎都是李牧或者他的下屬帶出來的兵,因而用以對付昭軍的來勢洶涌,沒有比李牧更合適的主將了。
然而不知是不是考慮到昭軍此時所派出的,只有王翦一人,白起、蒙恬二位還沒有露面,因而趙王成將老將軍作為了后手。
李牧被派往的方向,是在晉陽之后,更靠近上黨一線的屯留。
屯留臨近長平,一向是防范上黨來敵的重要軍陣。
讓李牧領軍駐留此處,顯然是存了抵御昭軍從上黨北侵的想法。
而代替李牧西去的,則是一位同樣為趙人耳熟能詳的大將,司馬尚。
作為司馬尚副手的,是已經年逾八旬,在前些年才封了侯的老將軍龐煖。
兩位老將軍的年齡加起來,已經有一百五十歲上下。
這樣的搭檔,讓趙人多少有些憂心。
主副兩位主將都如此高齡,能撐得住長途奔襲,以及之后的連番大戰嗎?
尤其是老將軍龐煖。
北方一戰后,老將軍已經處在了半退休狀態。
何況一戰封侯之后,老將顯然已經獲得了此生的最大目標。
之后還有多少戰心和動力,都難說得緊。
當然,老將也有老將的好處。
比如沉穩。
至少不會像某個年輕的將官那樣,國難當頭之際,說歸隱就歸隱了。
沒錯,說的就是趙括。
趙人當然不知道,趙括的歸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趙王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體現自己不與上將軍爭位的態度。
于是趙人就只能看到,國家危難之際,世受國恩,滿門忠義,本應挺身而出的趙括卻在這個時候選擇了辭官。
不得不讓人懷疑,他是怕了昭軍。
更有甚者,認為他是在之前的聯軍伐楚之時,與那大昭太子扶蘇多有接觸。
或許趙括小兒早已生了異心也未可知。
這樣的誅心言論,聽在智者耳中自然是嗤之以鼻。
但民眾多愚,在有一個能夠怪罪的人的時候,他們往往不會停下來進行過多的思考。
不過無論趙國國內對趙括的評價如何兩級反轉,作為主角的他都已經聽不到了。
此時他的耳中,就只有海鷗,以及海潮的聲音。
當然,還有一個少年的喋喋不休。
“就這小子,也配教我兵法?”
少年項籍依舊穿著那身袒胸露乳的“沙灘裝”,對面前比自己看起來大不了多少的趙括面露不屑,對著張良道。
在項籍的腦海中,所謂名將,都應該是自家爺爺那樣,白發蒼蒼的老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