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宋代張耒的一首《和端午》,當然現在的端午節叫做端陽節,所以他只需將這個字一改就行了。隨后他就提筆在紙上寫:
《和端陽》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蘇離這第一句寫完后,旁邊的秦如意就立馬探頭過來觀看。她看了后,一下子就沉淪到了這首詩當中去。
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寫的應該是屈子無疑了,屈子那身為臣子的忠心天地可鑒,但唯獨楚王看不到,所以屈子才會在無奈之下投了淚羅江。
隨后蘇離繼續提筆寫: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楚王由于不聽忠臣的言行,而輕信小人,最后導致楚國被人滅亡的下場。
楚王死了,楚國滅了,沒有人會為他們感到可惜。
但忠臣屈子卻被后人世代銘記,他的《離騷》、《天問》等著名作品被后人世代傳唱。他以這樣的方式‘活了’上千年。
蘇離這首詩寫完后,他所在的地方立即出現了百花齊放的虛景。
這一幕也被在座的所有人看到了,他們很快就被這一幕吸引了過來。
這些人也震驚了,震驚的是他們居然又見到了鎮國級別詩詞。今夜他們一共見到了兩次,這是他們長這么大都沒有見到過的場景。就這么會兒功夫,連一個時辰都沒到,就見到了兩次鎮國場景,這樣的情景夠他們在座的人吹噓一陣子了。
“五尺七寸……”
“嘶……”
“這人是誰?怎么這么面生啊?這雍州城有才華的人我都認識啊,怎么今天這位看著這么面生呢?”一個年紀稍長的人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是啊,確實面生,會不會是最近才來我們雍州城的呢?只有這樣才好解釋。”
“嗯,極有可能是剛來雍州城不久。不過此人能做出級別這么高的詩詞,想必定然很有才華,看來得結交一下此人才對。”
“是極是極。”
這時候,夏四海也走了過來,他作為主辦人,這次活動中接連出現兩首鎮國詩,足以說明他舉辦的這次活動非常成功。
“敢問小兄弟姓名?”
“在下蘇離。”
“這人好狂啊,夏大人問他,他居然以在下相稱,而不是學生。”
“是啊,太狂妄了。”
蘇離聽到這些人的議論后,倒也沒覺得什么。他大儒都見了十幾個了,一個進士而已,況且自己日后定然能夠成為大儒,只是時間而已,沒必要去巴結這些人。
夏四海聽了后蘇離的名字后,心里面已經犯了嘀咕。不為別的,就為蘇離這個名字。
前段時間,聽說有個叫蘇離的,接連寫出兩首傳天下的詩詞,而且還賣給詩雅閣兩首鎮國級別詩詞。
這事情已然傳開了,當然,這個傳的范圍也只有大儒級別和以上的人知道。其他人沒有資格知道。
夏四海也是從帝都那位大儒的口中得知。
夏四海心里面想,這個蘇離會不會就是那個蘇離?可他也不能確定,所以對自己稱呼時用的在下而不是學生,他也沒有生氣。
但他覺得還得問一問看,這個蘇離到底是不是那個蘇離。
“蘇離小兄弟吧?”
“是的。”
“蘇小兄弟應該不是這雍州城人士吧?”
“夏大人說的沒錯,在下剛從小縣城搬到這里不久。”
“哦?小兄弟可是從涼城來的?”
“嗯?涼城?”
“蘇公子,的確是涼城。”
秦如意看到蘇離聽了涼城后有點迷茫,所以趕緊提醒他。
“哦,既然秦姑娘都說是涼城了,那就應該是涼城。”
夏四海聽后,立馬就確定了眼前的這個蘇離就是那個寫了兩首傳